二年级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doc
6页专项部分 古诗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残:残败、枯萎4、尽:没有【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属四川)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第五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伸向的意思 5. 坐:因为 【诗意】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些人家居住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打过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他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诗描绘的是深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2、老大:年纪大了3、乡音:家乡的口音4、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5、衰(cuī):疏落,衰败诗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疏了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呀? 【作者介绍】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他的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 【赏析】这一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喻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1、赠:送 2、 将欲行:将要离去 3、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4、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6、不及:比不上诗意】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打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赏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作者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赞美汪伦对作者的敬佩和喜爱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