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会计研究:背景、方法、过程及常见问题PPT课件.ppt
81页1,实证会计研究:背景、方法、 过程及常见问题 夏立军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报告提纲,,3,一、我的简介,4,我的简介,教育背景 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博士后,2007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士,2006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会计学)硕士,2003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经济学(统计学)学士,1997,5,我的简介,工作经历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2009年1月起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2008年6月起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2007年12月起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2006年3月起 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4月至2007年8月、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副研究员,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研究助理,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 江苏吴江华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项目负责人、注册会计师,1997年12月至2000年8月,6,我的简介,主要学术成果 在国际三大顶尖会计期刊之一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发表一篇论文(大陆高校迄今为止仅有的几篇国际顶尖会计期刊论文之一) 在经济研究发表两篇论文,广被引用 在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发表五篇论文 在经济学(季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经研究、统计研究等国内主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7,我的简介,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下列10家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专家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SSCI) EmergingMarketsFinanceandTrade(SSCI) 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 China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 经济研究 中国金融评论 金融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财经研究 南方经济,8,我的简介,我的博客(制度、治理与转型) ,9,二、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和国内,10,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实证会计研究定义 有诸多不同定义,通常指采用实证方法(实地调查、实验、档案数据的计量分析等)考察会计及相关问题 实然而不是应然(例如检验会计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借以检验投资者决策是否使用了会计信息) 实证会计研究发端和推进 Ball & Brown (1968) Watts & Zimmerman (1986),11,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实证会计研究兴起原因 有效市场假说(EMH)、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企业理论、契约理论、管制理论及实证经济学的进展 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的发展,12,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实证会计研究主要领域 资本市场会计研究(Kothari, 2001, JAE) 基础分析及定价(fundamental analysis and valuation) 市场有效性检验(tests of market efficiency) 会计数字在合约及政治过程中的角色(the role of accounting numbers in contract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Holthausen and Watts, 2001) 会计选择(Fields, Lys and Vincent, 2001),13,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Verrecchia, 2001;Healy and Palepu, 2001) 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Bushman and Smith, 2001) 合约理论与会计:Lambert (2001) 会计中的实证税务研究(Shackelford and Shevlin, 2001) 管理会计实证研究(Ittner and Larcker, 2001) 独立审计实证研究,14,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新制度会计研究 Law and Finance 学派的兴起(La Porta等,1998,1999) Ball, Kothari and Robin (JAE, 2000):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Ball, Robin and Wu (JAE, 2003):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15,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内,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大事记 1994年,开始出现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俞乔,1994;吴世农,1994) 1995年,上财等校发起的中国会计教授会成立(每年一届年会;2004年后改为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依然每年一届;历年会议综述可见上财会计学院网站) 1997年左右,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大量出现(主要发表于经济研究、会计研究) 1998年,上财蒋义宏教授等发现上市公司ROE “10%”现象,引起大量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1999年,上财李树华博士与Mark DeFond、TJ Wong合作的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年,香港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创刊,现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会计学刊之一,16,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内,200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发起的中国会计评论创刊,首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举办,此后每年一届 2003年,首届“上财清华会计学博士生论坛”举办,此后每年一届;上财赵宇龙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 2004年,上财原红旗教授与Kevin Chen合作的论文发表于Accounting Review 2007年,上财曾庆生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 2008年,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办的中国会计学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创刊 2008年,上财夏立军博士与TJ Wong等合作的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7,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内,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 股票市场的发展:需求和供给 海外学者的推动和国际接轨需求 早期上财、清华等校的积极推动,后北大、南大、中山、厦大、复旦等的加入 官方性刊物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的支持 民间性刊物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相继创办 研究潮流的转变和学术市场的初步形成(博士生的选择) 相关学术制度的改变(科研考核、国际合作、刊物审稿),18,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内,主要研究领域,,,,会计,蔡祥、李志文和张为国 (2003) 会计信息的编报 会计信息的评价和使用,审计,吴联生和刘慧龙 (2008) 审计收费 审计师选择 审计师变更 审计的治理效应,公司治理,陈信元、陈冬华和朱凯 (2004) 夏立军和方轶强 (2005) 股权结构、治理机制和公司业绩 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后果 治理环境与公司治理,19,实证会计研究背景:国内,来自:蔡祥、李志文和张为国 (2003),20,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国会计研究也在转型 以1978年为界往后看,可以发现中国会计研究有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从规范到实证”(大体是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时间) 第二次转型是“从本土到国际”(大体是从2008年开始的十到二十年时间),,,,,,,,2008,1997-2007,1978-1997,,,,,,,国际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21,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从规范到实证” (19972007) 改革开放之前:会计阶级性之争,无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受传统思维习惯和学术方式影响,热衷于一些定义和概念上的纠缠不清,抽象空洞,言之无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陈信元和金楠,1999) 1990年,中国股票市场设立(股市的发展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需求、对数据资料的供给),应该是对实证会计研究最大的推动力 1995年,中国会计教授会成立,海内外学者交流增加,海外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推动,一些高校开始推动实证会计研究 1997年,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开始出现大量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这可以看作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起步之年 1999年,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创刊,推崇实证研究,22,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20世纪末期,部分高校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延长培养期,硕博连读制,淡化师徒制,强化课程训练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毕业论文匿名评阅等(孙铮、贺建刚,2008) 2002年,国内近20所重点大学组织发起的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举办,中国会计评论创刊,推崇实证研究 学术制度(刊物审稿、科研考核等)变革对实证会计研究的促进 伴随这一过程的“规范”与“实证”之争,为什么要做实证研究? 1997年前,中国会计研究基本上是规范性、注释性的;在此之后,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接受和鼓励实证会计研究 至2007年,可以说,历经十年,第一次转型已经完成;这主要体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实证会计研究无疑已是国内主要高校会计院系大多数年轻老师和博士生的选择 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会计信息的功能和角色 “先验”的缺陷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性,23,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从“本土到国际”(2008)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是完成了研究方法的初步国际接轨,第二次转型则是在更广的层面上国际接轨,因此可以概括为“从本土到国际” 研究视野上,将不仅研究中国本土问题,还更加重视把中国本土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中考察,体现为中国会计研究对国际上已有文献的贡献增加 研究方法上,从使用基本的实证研究方法到完全采用国际主流实证研究方法和要求,体现为中国会计研究的严谨性有较大提高 研究质量上,从初步达到国际标准到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体现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会计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B类以上会计期刊或发表于国内重要期刊但达到国际B类以上会计期刊的质量标准 学术制度上,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国际通行的Tenure-track制度,并以国际B类以上会计期刊作为研究人员的考核基准 学术交流上,越来越多供职于本土会计院系的学者出现在国际主要的会计学术会议上,并能够与国际学者平等对话,24,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个人的选择 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会计院系以及学者个人已经在第二次转型的不同层面起步 年轻学者:顺应转型还是放弃机会? 年长学者:积极学习、积极推动,还是固步自封、消极面对? 将我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投资到哪里? 学术、行政,还是其他?,25,三、实证会计研究:基本方法和过程,26,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过程,两种基本方法 实验(Experiment) 观察(Observation) 五类实证研究,,,,,,,档案研究,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 (经验性研究),27,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过程,实证会计研究分类,28,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过程,实证会计研究的目标 描述现象(例如,中国股票市场上大量上市公司是由各级政府最终控制) 解释关系(例如,政府控制的公司业绩往往差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 预测结果(例如,政府控制企业不利于企业绩效) 档案研究的两种方法 相关分析(公司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事件研究(例如年报公布后的股价反应),29,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过程,30,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过程,选题阶段(关键之关键) 重要(理论上重要、实践上、政策上重要) 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 可行(数据干净、结果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