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9113088
  • 上传时间:2022-06-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    惠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核心素养”是一个使用频次非常高的概念我今天的报告就借鉴核心素养的概念,来讨论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一讨论的前提是“基于‘标准”,也就是不能脱离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推出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标准那么,这就逻辑地引申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核心素养”?“小学教师核心素养”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核心素养”有何区别?什么是“基于‘标准”?在教师教育领域,如何正确处理“标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一、相关概念与命题的解读1.学生核心素养国际教育界较早就开始对学生素养进行研究早在1997年12月,经合组织(OECD)就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学生素养的三个维度九项基本要求之后,美国于2002年制订出《“21世纪素养”框架》,并于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该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体与技术,生活与职业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包含若干素养和能力要求,较全面、清晰地呈现出各种素养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同时,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推出了学生素养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随着对学生素养问题关注的逐步深入,研究逐步聚焦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的报告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报告阐释了人的素养结构,提出所有青年都需要具有三类素养:基础素养、跨界素养(共通性素养)、职业素养这三者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素养内容,构成教育目的的全部外延在人的素养结构中,基础素养和跨界素养属于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职业素养则属于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素养其中,跨界素养也可称为核心素养2.我国学生核心素养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式发布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维度,与其对应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和责任擔当六大核心素养,以及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会议要求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以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落实措施3.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推进的根本保障新一轮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对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而且要求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中借鉴核心素养的理论,重新思考和界定教师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我提出“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命题的依据和思维轨迹在思考“小学教师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近年来教育部已颁发并实施的相关教师教育标准,主要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颁发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2011年颁发试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颁发试行)等,这些标准中有许多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时,应该如何处理核心素养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来进行讨论?还是要坚持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此,我认为,教师教育改革固然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照搬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基于‘标准”, 其意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教师教育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也要按照核心素养关于“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思想,进一步提炼和阐释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推进教师教育研究,加深对小学教师专业性的认识二、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在已颁发的各类教师教育标准中,专业标准显然处于统领的地位研究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当然应该以专业标准为主体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系统阐释小学教师素养要求的是其“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3个维度、13个领域和58条基本要求三个层面对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阐述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包括4个领域和18条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包括4个领域和17条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包括5个领域和23条基本要求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国际教育界一般按照“德-知-能”统一的思路来进行划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维度与这一思路基本吻合。

      而且,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其内容必然覆盖这三个方面因此,参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将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界定为教育情怀、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三位一体,并以此作为三个维度,来研究适应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谓教育情怀,主要指的是小学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借助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阐述,我认为,小学教师的教育品格具体可体现为“四心”,即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一是爱心教师的爱心首先是爱学生,爱教育对象提出教师应该具有“仁爱之心”,我理解这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更深沉的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爱生活、爱自然、爱国家、爱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小学教师如果具有这样一种“爱心”和价值追求,就会给小学生带来一片蔚蓝的天空,会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发展二是责任心责任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职业认知和态度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之外,立德树人更加重要这就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使就学习而言,小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未来发展铺路搭桥。

      因此,小学生发展是小学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正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过程中,小学教师才能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三是耐心和细心这是对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由于6~12岁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其身心发展的跨度很大这种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繁重和琐碎许多名师都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一点对于小学教师更加重要,要求他们能够耐得住辛苦和委屈,既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也要有细致入微的细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谓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对于各类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以通识性知识为基础,以小学生发展知识为前提,以学科知识为主体,并辅之以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而且,还应该特别强调小学生发展知识和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重要性小学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及对学生综合型思维模式的培养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如果进行这首古诗的教学,单一学科思维只会关注古诗的作者、背景、意境和对仗等语文学科的内容,而综合思维模式则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绘的自然现象:在芳菲已尽的四月,为什么“山寺桃花”依然盛开?这其中蕴含着什么自然知识?显然,这样教学更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应该由强调单一的教学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规定即体现了这一精神它强调小学教师能力构成的多维度,既要具有课堂教学能力,更要注重教育学生的能力;既要具有教育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方面的实践能力;既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也要具备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沟通、合作教育的能力,以及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发展的能力等也就是說,阐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应坚持能力和实践导向的原则,关注小学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三、依据“标准”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途径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努力逐步养成的为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小学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也就是说,学会学习、实践反思、勤于研究和终身学习,是养成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一)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的四大支柱之一,在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应处于首要地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的知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学校学习的许多知识在我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会过时。

      小学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即使不眠不休地认真学习,手不释卷地勤奋阅读,注意积累知识,也很难窥其全貌因此,教师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遨游知识海洋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寻找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知识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曾经的知识权威荡然无存,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由于工作压力、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反而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对新知识的敏感和了解往往不如学生这依然要求教师学会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学习新方法,而且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其一辈子受用无穷二)实践反思实践反思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基本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必然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态度的变化,实践体验都处于必不可少的关键地位。

      而且,仅从教师发展来说,教师应该是反思性实践者,是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和反思个人经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主要强调知识学习,忽视教育实践的作用反映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师范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把握,弱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实习时间有限,管理松散,甚至于走过场教师的职后培训往往注重学历提升,依然以理论学习为主,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学习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实现由知识学习到实践反思的转型小学教师要强化实践意识,重视自己的个人经验,立足于亲身经历的教育场景和教学情境,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并注重实践后的反思,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逐步成长为一个专业工作者 (三)勤于研究勤于研究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小学教师是十分辛苦的职业整天与一大群懵懵懂懂,甚至调皮捣蛋的小学生打交道,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