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反思郄改应.docx
9页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大保当小学 郄改应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里的内容,是在充分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掌握的,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往往容易出错,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编排时,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贴瓷砖、买校服,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感知,对所列算式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验证,从而得出规律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索(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我想,只要我注意引导,指点,应该就会收到很好地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会应用规律(如乘法结合律、交换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大家能有什么收获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引入本节,继续学习,探讨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1.呈现插图(出示课件)1)师:这是工人叔叔正在给墙壁贴瓷砖,这是正面,这是侧面(配合手势),请你估计一下,贴了多少块瓷砖?(2)究竟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3)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呈现)算式(6+4)×9,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算第一层,总共有10块,再乘以9,算出9层共有几块。
同学们讲得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呈现(课件)算式b: 6×9 + 4×9,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正面一共有54块,再算出侧面有36块,最后算一共的块数师: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屏幕出示课件) (4) 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那同学们想一下,两道式子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相等)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等号)(6)师:对,用等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6+4)×9=6×9 + 4×9(7))师:我们一起把这个等式读一读8)师:我们再来看(出示课件),根据这条信息,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 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让我们试试看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叫两人板演不同的算法,老师发现了不一样的想法,有想法的同学可以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想法)9)师:同学们做完了吗?黑板上两位同学展示了他们的方法,你看得懂吗?我们看这一种 (35+25)×5,你看得懂他是怎么想的吗?生答10)师:你讲得很清晰,先算出一件上衣的和一条裤子的价钱,然后再乘以3,算出3套的价钱,同意吗?同学们讲得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看得懂的吗?你看懂了什么? (35+25)先算出一套的价钱,买这样3套总共多少元?师:好,我们再来看这种方法,35×3+25×3,你看得懂吗?生答你们听得懂吗?师:先算出3件上衣的价钱,再算出3条裤子的价钱,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3套衣服的价钱同意吗?那请你想想看,这个算式(35+25)×3和这个算式35×3+25×3有着怎样的关系?生答 师:都算出3套校服总共180元,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课件呈现):(35+25)×3=35×3+25×3,来,我们把这个等式(35+25)×3=35×3+25×3也读一下11)师:从这些问题当中,得到这样两组等式这两组等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配合手势)!你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12)师:先来说一说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运算顺序不同13)师:那等号左边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等号左边先算两个加数的和,再乘括号外面的数,即先加后乘;等号右边是先乘后加),师: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就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乘括号外面的数,再把积相加。
)(14)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动脑筋,发现了这些等式的特征,那具有这种特征的两道式子是否都相等呢? 你能照样子写出第三组来吗?想一想,如果想好了,请把它写下来开始!(教师巡视)假设学生写出下面的等式,教学时可根据具体的情景灵活教学)(15)师:写好了,是吗?生答,师板书:(例)(40+140)×5=40×5+140×5,你讲得很清晰,他说了这么一个算式还有没有同学不一样的?来,你说!生:(50+6)×5=50×5+6×5师:还有吗?生答:(90+140)×3=90×3+140×3师:同学们已经说了三组啊,你们觉得他们这三组算式相等吗?生:相等师:你用什么办法说明它们是相等的?生:算一下师:那我们来算一下,看这一组吧!(40+140)×5==40×5+140×5(50+6)×5 = 50×5 + 6×5 这一题呢?(50+6)×5=50×5+6×5,你们还是计算,是不是?算是一个好办法,现在老师把要求提高了,如果不计算,你有没有办法说明这个算式也是相等的?这个算式加起来是56,56乘5可以理解为56个5师引导:6乘5可以理解为6个550乘5可以理解为50个5左右两边都代表56个5,它们是相等的!(16)师:所以除了从结果上,我们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们是相等的。
那你们刚才写得算式相等吗?同桌相互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相等的17)师:好了吗?相等吗?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板书:……)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所有的情况?试一试 (18)师:谁先来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式)(a+b)×c=a×c+b×c,师:a、b、c分别代表这三个数,我把它写下来写在所有等式的上面),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字母公式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19)同学们知道吗,刚才我们发现的并且我们同学能够用这个字母公式来表示的是我们数学当中的一个规律,在数学上叫“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1.数学医生2×( 6 + 5 ) = 2 × 6 + 5 ( )( 25 + 7 )×4 = 25 ×4 ×7×4 ( )35×9 + 35 = 35×( 9 + 1 ) ( )2.找朋友: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18 ×6 + 4 ×622×30 + 44 ×30 (3 + 5)×17 3、拓展题:(课件出示)103 × 32 99 × 32 23×56+64×56-87×5648×125(灵活选择做法)【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判断及找朋友等游戏形式将所学知识进行有趣的应用与实践,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节知识,最后第3题对学生进行挑战,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四.反思小结:同学们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a+b)×c=ac+bc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1.复习引入(为新课作准备)2. 新知探究3.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公式)新知探究分为三大块:(1)生活问题,形成表象1、课件出示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初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2、学生根据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寻找等式,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二)模写等式通过模写等式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更大的丰富,为归纳规律提供依据三)探索规律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链接知识,比较得出规律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有所体验,才能构建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和字母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同时会感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是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