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淞沪会战总结反思.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2218432
  • 上传时间:2023-04-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0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战争发动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根底,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发动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假设规划),为到达这个目标需进行发动,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 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到达战争初期根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到会战爆发时,180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个师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参加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局部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根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发动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到1937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发动了24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 1、第 3、第4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 再次,军队训练缺乏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局部未受过严格训练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

      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军队指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月14日,空军奉命于凌晨发起攻击,而地面部队那么迟至午后3时才开始进攻 战役初期的攻坚战中,面对日军的稳固堡垒,攻击部队的指挥员,那么不晓得用火炮直接瞄准实施射击,至于弱小的坦克部队所遭到的厄运,那么更是平时缺乏训练所致第一线作战部队是这样,后续补充部队更是如此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战役的空前剧烈无可防止;从战争学习战争,不仅残酷异常,而且也势必要以局部的失利作代价 最后,物质技术保障缺乏战争既是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更是物质与技术的拼搏再完善、精良的部队,没有持续不断的、及时有效的作战物资与技术作保障,其战斗力都无从发挥从这一方面讲,30年代的中国,根本不具备支持一场对抗强敌的大规模军事战略行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技术条件经济贫困,国力缺乏,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钢铁、机械、化工、光学仪器制造等方面的薄弱,使中国无法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有限的财政收入,亦不可能大批量购置军需物资,作战部队的损耗,尤其是舰艇、飞机、战炮和坦克,不可能及时得到补充,更谈不到在部队普遍应用新型的军事工程技术。

      除此以外,军队的作战准备上还存在着许多缺乏,比方,海军未能事先于长江、黄浦江布雷设防,致使日本军舰轻易进入沿海、沿江,对整个战线造成了严重威胁;既设国防工事线无视了京、杭国道方面,给日军造成可乘之机,既成之国防工事,设施不全,准备缺乏,难为实战所用等 日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通过加强据点工事,大量储藏军需物资,以及“七七〞事变后,增派海军陆战队登陆等途径实施的战役开始后,其初期兵力凭借稳固工事,有效地阻遏了中国军队的攻势,坚持到了援兵到达 二、兵力投入 战争的主体是军队,作战任务必需依靠军队来完成因而在战役和战斗中投入实现作战目标所需的兵力,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关于兵力投入的理论,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拿破仑、库图佐夫,还是鲁登道夫、施利芬和小毛奇,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依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各次战役的目的,以及作战的外部条件(包括地理、天候等),确定投入兵力的形式和方法淞沪会战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呈现出变与不变交织的状态,在总军力上,中国军队始终居于劣势,在战役初期及其后的一定阶段,日本军队居于劣势军力比照的逆转,是在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中出现的。

      战争初期,中、日双方都投入了陆、海、空军部队但中国海军的纯防御态势,未能对战役产生重大影响,空军的攻击行动也未能给地面部队以更多更长久的支援日本军队的海、空军明显居于优势地面战斗中,中国军队以3个师1个旅强的兵力,攻击总数约15000人的分散固守据点的日本军队,数量上虽占有一定优势,却未能到达战役目的8月18日以后,中国不断投入新的兵力,然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8月19日以后,分批抵达的日本援兵,不仅再次打破了中国军队逐次投入兵力所形成的优势,而且破坏了中国组建第 15、第21集团军以实现战役企图的预期战略设想 待到日军第二次大规模增援淞沪战场时,颓势已无法扭转纵观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明显存在着3个问题: 其一,初期兵力投入方向战役初期兵力的投入,当以实现战役目的的需要为依据中国军队进攻战之初,旨在令歼固守据点的日本军队,因此,必须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日军增兵途中的3至5天)内,一举取得成功,如其不然,日军援兵抵达,必然会破坏初期战役的全盘战略鉴于此,中国集中主力持续攻击日军驻沪部队指挥中心——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但这恰恰是日军防守最稳固的方向。

      在缺少特殊作战手段(如坦克、重炮以及接近爆破技术等)的情况下,中国步兵无法攻克敌据点,亦未能及时投入重兵(如动用长江沿岸和杭州湾北岸守备部队)于该攻击方面,徒然消耗了珍贵的时间8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重点改向汇山码头,谋求中央贯穿,分割包围敌军,当已接近目标时,日军援兵已达战区,给中国军队侧背造成直接威胁,中国军队不得已而放弃进攻,随之整个阵线改取守势,丧失了克敌制胜的有利时机孙子曰:“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就此而言,初期投入兵力缺乏和主攻方向选择不当,是导致中国军队初期作战失利的直接原因其二,后续兵力投入方式中国军队逐次投入后援部队于正面作战地域,起到了补充军力,牵制日军,消耗敌方的作用,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战略突击力量的作战集群,因而对敌构不成严重威胁逐次投入的结果,是逐次消耗,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役的形势日军大规模增兵战场的行动只有两次,但因其力量集中,投入方向分别在南、北、中3个方向,形成的包围态势,打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方略,并且乘虚而入,迫使中国军队转变企图,逐步后退 其三,预备兵力的设置预备兵力,对于任何一次战役(无论是进攻,或者防御战)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恰恰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军队犯了致命的错误。

      在长达3个多月的战役进程中,除各参战部队留置少量预备兵力外,整个战区始终未设置战略预备队,不仅不能扩张战果,而且无法应付突发事件事实证明,仅靠战斗力参差的后续援兵,是难以完成支援、稳定战场的战略任务的,何况逐次到达之援兵,均被用于填补空缺或阻敌进攻,未能发挥有力作用到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时,战区没有可供调用的预备队,只好以刚刚抵达的3个师仓促应战,结果被日军一举突破防线,直趋松江,对苏州河南岸中国军队形成夹击包围态势,导致了防线的失守和部队的溃退 三、防御作战 如前所述,在淞沪会战全盘战略上,中国军队居防御地位,而在该战役中的主要作战阶段内,中国军队亦多取防守态势战略防御的目的是,把守主要作战地域,阻止敌军接近国家最重要的中心和地区,在防守中消耗并削弱敌人力量,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就此而言,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于一定程度上到达了战略防御的目的但其缺陷与失误仍很明显 姿态消极,指导不力整个防御作战,根本以阵地战为主,消极、被动地阻击敌之进攻因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

      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转机从拱卫南京的战略目的出发,当战事呈胶着状态之际,即在正面牵制敌主力的同时,组织部队迂回机动,实施内外线运动作战,并辅以有力的战役反攻和局部进攻,虽不致全歼敌军,但至少可以改变敌我态势,减少自身伤亡不顾一切的硬拼死守,违背了保存实力的作战原那么,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退守失时,贻误战机防御作战中,一线阵地的固守是重要的,必须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不可变的战争实践证明,适时的退却不仅是防御作战的有效补充形式,而且是敌我力量比照发生变化时保存实力的积极措施大兵团作战条件下,易于集中众多威力强大的攻击武器,防御一方也易于因此而遭受重创;同时,绵亘的防御正面时刻存有薄弱点之虞,一旦正面防线被突破,不及增援拒阻之时,极有可能引起整个阵线的崩溃所以,当退之时而不退,实为不智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围攻战失败,改取守势后,日军全力向蕴藻浜地区冲击,企图分割包围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此时中国军队未以后续部队占领苏州河南岸阵地,掩护第一线部队转移,继续阻止敌军,而将之投入蕴藻浜战线,与敌苦争多日,时机丧失,待第9集团军等部败退至苏州河南岸时,阵地已朝不保夕,且左翼作战军亦被逼退。

      至敌于杭州湾北岸登陆时,中国军队理应迅即向吴福线转移由11月7日至2023日,因国民政府仍寄希望于国联调停,乃命部队死守,等战区部队全线退却时,已延误了整整4天吴子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犹豫不定,在政治上,有时并非没有道理,但在军事战略上,其危害那么是极其深重的此期间,局部部队已接到转移命令,开始行动,继续固守在事实上已不可能,全线的溃退,不仅造成了部队的重大损失,而且无法立足吴福线,使日军直由淞沪追击到南京外围有御无备,防守无为战略防御以守为要按照预期战役方案及战役开展进程,预先做好逐次抵御的各项准备,是军事战略必不可缺的在这一方面,第3战区的作战部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矛盾性;事实上进行着一场防御战,但在具体战役部署上却又未作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安排首先是未留置战略预备队,其次是吴福、锡澄、乍嘉三道永备国防工事线未留部队防守,不仅局部未竟工程无人完善,到部队撤退至该线时,连门都打不开,预定至战时再沟通的工事堑壕,甚至未曾开工消耗巨资修建的工事,派不上用场 通常情况下,防御作战离不开既设阵地,逐次抵抗,即意味着逐步退却防御从战略上讲,既设国防工事线对保卫南京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设假设战役初期的作战企图是一举歼灭驻沪日军,而以完善及守卫工事线为不必要的话,那么至少到8月2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