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花儿为例)开题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x
7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 历史和独特的传统风俗56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 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 文化传统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应该转变思路因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有市场开发的潜力 我们应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文 化旅游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有效 保护这样的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保护方式本文认为,处理好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业提高文化品位,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汉、回、 藏、土、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的民歌。
花儿”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 在2008年9月,临夏“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这使得“花儿”的知名度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花儿”的保 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要科学合 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最终达 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目标本文以“花儿”的保护与开发为 研究对象,试析菲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其他地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节研究现状一、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早于我国,早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指岀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吋是 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 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 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 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 尊重” L通过外文期刊的检索,发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如下:PeterJ.Nas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杰作》,介绍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如文化空间、文化记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o Han-iet Deacon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则重点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要性,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和物质遗产一样得到重视,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并 严格遵守2Rex Nettleford 的 Migartion,Tam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非物质遗产的迁移、传承和维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遗 产迁移现象,分析在迁移中造成的遗产流失、衰亡现象以及在迁移中反而促进遗 产传承和创新现象,提出要针对此现象加强保护的观点 Kenji Yoshida的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 通过物质载体,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大众的保护 意识|张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J].新西部,2009 (20) :131. Harriet Deacon.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rragement Planning [ J ]・1 nternat iontil Journti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4(5):68-70. Rex Nettleford ・Migration,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sge [ J ]・ Museum Internation Al, 2004, 40(5): 178 - 190. Kcnji Yoshida.thc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 . 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5):8-10・ Ahmad Yahaya.The scope and definitions of heritage: 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 Tagc Studies,2006J 2(3).。
比利时的学者Rudy Dematte(2004)研究了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影响-可见,外国学者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保护和管理措施等研究, 而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 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6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举办了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3同年9月,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2008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一股热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价值的研究陈孟昕,张昕(2002)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菲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 会》中,在国内首次将这一新概念以高等教育相关学术概念的形式加以导入;并 且在这次会议中,与会代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现状及文化价值认知,非 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与人才培 养诸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王宁(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价值》 中,认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内 涵的文化甜种;并指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 的民俗性。
杨怡(200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性质加以界定,并提出应该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措施向云驹(2004)在《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中, 全面解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产生、由来、 旨意、意义,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它的学术和学科意义,并提岀了保护非遗的 基本理论要义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宋才发(2004)在《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中指出, 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岀的,并且保 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范畴;李宗辉(2005)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一一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中,着力探讨我国知识产权 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怎样,知识产权以外的其他法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费安玲(200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 本思考》中,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 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 机制时,应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同已有法律的协调、同社会惯例的协调、同我 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此外,还有陈庆云(200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白庚胜(2006)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一一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郑文明(2007)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一一 以北京为例》、崔艳峰(2007)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问题研究》等文章 都是从法律层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刘卫国(2006)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中,强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应该发挥博物 馆的作用:此外,马建军(2007)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莉(2007)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刘康(2007)的《论博物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等文章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联 系起来刘玉清(2003)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中,认为保护和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全面考察现状、多方位筹集资 金、加强法制建设等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 业户之路;林秋朔(2004)在《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中,全而反映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开发的潜能:张晓雁(200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指出,应该转变保护理念,创新 思路,把保护和开发有效结合,打造一批文化品牌;这几篇文章倡导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应该和开发相结合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问题研究刘茜(2005)在《试用科学发展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认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也的重要资源,但对于这 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 游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陈天培(2006)在《菲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 游资源》中,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刘建萍、 陈娇风、林龙飞(2007)在《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 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旅游开发双赢;张瑛(2009)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 “双赢”的思考》中,提出旅游是一把“双刃剑”,要科学合理利用才能化解旅 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最终达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 还有尹小珂、宋兰萍(2006)的《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宋 欢(2006)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宋伟宏的《文化遗产保 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等300多篇文章,主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可见,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概念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关系问题; 并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趋势三、“花儿研究概述纵观“花儿”的学术史,发现“花儿”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花儿”研 究的开端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花儿”研究的发展期(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花儿”研究的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花儿”研究的开端期:“花儿”的研究起于20世纪20年代o 1925 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82号上,刊有一篇袁复礼的关于“花儿” 的介绍文章《甘肃的歌谣一一“花儿”》,这被学术界认为是“花儿”学研究的开 端接着,1940年,甘肃《民国日报》记着张亚雄出版了研究“花儿”的专著 《花儿集》《花儿集》是中国第一部“花儿”专集,该书共收录“花儿”唱词 600多首,并对“花儿”的类型、语言运用及所反映的民俗现象进行了系统的介 绍此后,关注和研究“花儿”的人逐渐增多这一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