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doc
3页香港发展史第一讲 香港的早期发展%1, 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 新石器时代中期;2, 新石器时代晚期;3, 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己经在香港地区活动.%1, 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 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当年 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 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 后被夺回.%1, 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 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 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 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 泰国首富《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 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1, 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 彭 廖 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 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 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 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 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A, 清初迁界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 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 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 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 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 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 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 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古代香港由于经常作为香料转运港,故名香港清朝前期我国通商口岸1683年清政府重新统一台湾,允许商民出海;1685年指定澳门(后改广州)漳州宁波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各沿海曰岸;并制定了许多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禁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第一次拒绝与外部世界交流18世纪西方与广州一带贸易活动的增加,中西方开始了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国家 开展的远洋贸易.史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著名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是当时东印度公 司最大的商船.外国的商船成为展示西方经贸,文化,科技成就,中西方交往历史的平台.瑞典“哥德堡”号夏制古船.完全按照原比例发制,耗资4000多万美元.现为世界上最大的 远洋木制帆船.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曰岸,使香港大受其利.一批市镇建立并繁荣起来.如元朗、深圳、大埔、石湖、长洲、沙头角、九龙城等.A,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船员和商人——1518年前萄牙商人乘船到广东;B, 第一批外国军人——1557年荀萄牙军队占领澳门;C, 第一个西方传教士一一1580年意大利耶酥会教士利玛窦来华;日从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强占澳门之后,其他列强也对澳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地理 位置虎视眈眈。
荷兰曾在十七世纪先后五次发兵为争夺澳门与葡萄牙开战,英国人于1635 年进入澳门,进行贸易活动.建于一七七0年澳门首座别墅式花园豪华住宅,后租给英东印 度公司驻华商务监督、驻华高级会员会所英国于1793年第一次派大型使团访华参加中国皇帝乾隆83岁庆典英国乔治三世的特使—马葛尔尼伯爵George Macartney使团带来的时钟、地球仪、火枪等为乾隆祝寿的礼品,被朝廷视为“页品”这是第一次东西方大国的交锋,这是一场不同文化意识的碰撞.英国特使的真实目的:1, 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开辟市场;2, 提出英国商船进入宁波、天津等港口;3, 要求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宗教活动;4, 要求在珠江口附近提供一个岛屿停靠乾隆(1711-1799)是80岁以上中国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的(64年)、岁数最大的(88岁)皇帝.是当时中国封建 权势和传统文化礼教的集中代表乾隆自称是“天朝上国”中“古今第一完人”,“君权神 授”英国访华使团中的随团冏i家,沿途画了大量的图画,其中包括地形图和风景图等,极具价值. 在马葛尔尼访华失败后,英国于23年之后,又派亚美士德率团来华.仍因晋见礼仪之争,被驱逐出境.中国第二次拒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1874-1909年在中国海关.工作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战争是由“叩 头”引起,由于国际关系上的不平等。
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大英帝国的向外扩张,英国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工业大国.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 上拥有一系列殖民地和军事基地,其鼎盛时期统治地盘是本土面积的135倍时隔近五十年之后,大英帝国为了实现对外殖民扩张的野心,终于发动了鸦片战争,用船坚炮 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因鸦片而起,但鸦片只是导火索,而不是根本的原因,实际上鸦片贸易在英国被很 多人认为是不道德的,英国国会中的反对力量也很大但是,为了打开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 最终支持以鸦片被毁为借口发动战争的一派占了上风(当然鸦片贸易对于英印政府在经济利 益上也很重要)香港地区被英国蚕食侵占的历史正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思考题:1, 香港早期居民的发展变化;2, 清朝复界后香港的经济特点;3, 清朝通商口岸的变迁对香港早期贸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