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野下看《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docx
4页互文视野下看?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摘要:本文将?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表达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关键词:互文故都的秋语言风格真切细腻互文性理论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开展出来,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词不再被视为一个‘点〔即固定含义〕,而是一个多重文本‘平面交叉,是多重写作的对话书写者包括作者、读者〔或角色〕以及当下或过去的文化背景〞互文理论将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他人话语等诸多外部因素当作文本重新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把文本看作是一个自身包含多种声音的意指过程,即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以此方式质疑文本的同一性、自足性、原创性篇内有标记互文〞指平面维度同一文本内〔上下关系〕互相指涉,“篇外有标记互文〞指空间维度文本与自身以外事物〔里外关系〕互相指涉,“无标记互文〞指文本生产层面非自觉、无意识的指涉一、篇内有标记互文1、散文与诗歌的结合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渗透着其他文本,对话体式的‘互文关系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交际文本中,如小说、书信、札记、诗歌和戏剧等,只不过是各自的侧重面有所不同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裁会表达不同的对话或‘互文关系〞。
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参加了许多传统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形成散文和诗歌的互文关系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复叠、反复的修辞格,又谐以平仄音韵的交错,使散文语言富有节奏与诗性,回环不断,一唱三叹同时,文章中运用整散句相間的句式,参过失落,别具美感,如: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方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郁达夫本人兼具诗人身份,主要从事旧体诗创作故都的秋?集结了散文和传统诗歌的优点,是两种文体之间互文性参照的突出表现2、衔接手段上的首位照应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或者说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故都的秋?而言,其并非中规中矩按照单向推进的顺序加以展开,而是通过内容上的首位照应,进行一种回环式的抒情表达如:[首]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系统中,照应被看作是指代成分与语篇上下文中的所指对象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解释关系。
它是一种语义关系,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故都的秋?中,首句与末句以反复的口吻,互相召唤,充分表达篇内互文的内涵:上下连贯、前后对应这种衔接将单项的“线〞勾画成一个“圆〞,让整篇文章的前后文本显得交相辉映,将独特的抒情感受推向更为深刻的程度3、语篇思维上意象的融贯语篇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黄国文将语篇常见的思维模式分为列举、表达、描写、说明、比较等种类,而?故都的秋?以比较思维模式最为引人注目,集中表达在意象的运用上故都的秋?中善于运用各种意象,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如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如:秋雨、夜月、破屋、秋草、秋槐、落蕊、秋蝉、秋潮、凉雾这些意象通过文本渗透,相互融贯与作用,调动各种感官,共同渲染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意境,将沉郁深刻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呈现言〔形式层〕——象〔再现层〕——意〔表现层〕——道〔意蕴层〕四个逐层深化的美感层次二、篇外有标记互文1、文本间的巧妙借用克里斯蒂娃建构的互文核心理念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江南的冬景?〔写于1935年冬〕中,郁达夫同样采用相同的手法,将这种感情的对象从北国转移至江南: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但在江南,可又不同。
1936年,郁达夫写作?北平的四季?,再次将比照手法运用得惟惟妙惟肖: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这三篇散文不仅在时间上间隔紧凑,而且内容与手法更是互相照应与参照,情感表达有深有浅,但都指向同一维度同时,三篇文章的结尾更是深藏着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情境下的情绪共鸣感,“我〞这个主体不再隐蔽,而是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切身体验在郁达夫的创作中,这种自我引用和自我指涉构成了一种深藏的互文性: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江南的冬景〕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北平的四季〕2、典故的灵活应用“用典〞本就是典型的互文当原型被人们作为典故来援引时,其内涵悄然发生变化,不仅由原文本凝聚为几个精炼的字,更被使用者赋予新的意义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主要以两种方式“引经据典〞其一为直接引用,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此处化用成语“一叶知秋〞,追溯其源头,那么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该种手法称为“暗用法〞其二为间接引用,主要表达在意象的选择上,如秋蝉: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诗经蟋蟀〕残蝉不断知秋近,双燕归来伴昼长〔陆游?偶作夜雨诗明日读而自笑别赋一首?〕文中的悲秋意象,并不是郁达夫个人的创造,而是整个诗人集体共同的心灵与情感的积蓄谭学纯认为“‘秋的歌颂与悲啼属于普泛意义上的‘秋天的书写,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而这也正是全文“秋〞字频繁出现达43次却并未犯修辞之忌,而相反屡屡出彩的关键原因所在三、无标记互文共同的母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心中积淀下来,反射在语义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只要有一定适合的语境和诉诸文本的需求,就会转换成为有着相同语言风格的文本1、社会时代背景王自立、陈子善在?郁达夫研究资料?中提到:“郁达夫的一生,经历过几次革命的高潮和低潮,但始终保持了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始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其代表作小说?沉沦?中,郁达夫也曾以主人公之口发出感慨:“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语言的时代风格指“同一民族的同一时代的人们,由于共处在相同的时代条件下,在语言运用上受着相同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往往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表现出相同的时代风格。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全文呈现沉郁色彩三年后的8月,北平失守,郁达夫不经意中为一座历史名城提前唱了一首凄恻而真切的挽歌2、个人生活经历张宗正在?理论修辞学?中把“社会地位〞列为影响修辞表达不容无视的因素社會地位通常指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学术地位、家族地位等由于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过早缺失,母亲在郁达夫4岁时即成为替代性角色郁达夫将自己的?自传?第一章冠以?悲剧的出生?,里面有这样的描写:“光绪的二十二年〔西历一八九六〕丙申,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儿时的回忆,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留日回国的他,大局部时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1928年,郁达夫因神经衰弱症迁居疗养1934年,处于精神矛盾与生存夹缝中的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故都的秋?四、结语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孤立存在,不同文本之间、文本内部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比较、互动、推理的方法,宏观、动态、多元地审视,?故都的秋?语言风格中隐性的真切细腻的一面也浮出地表。
参考文献:1.郁达夫.故都的秋[M].江苏:文艺出版社,2021.2.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词语、对话和小说[J].祝克懿,宋姝锦,译.黄蓓,校.当代修辞学,2021,〔4〕,34.3.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223.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9,182.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142.6.祝克懿.克里斯蒂娃与互文语篇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4〕,A08.7.谭学纯.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J].福建论坛,2021,〔2〕,21.8.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资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368.9.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10.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451.11.张宗正.理论修辞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74.12.郁达夫.郁达夫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21,15.13.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5.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2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