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左传》笺释.docx
10页国学研究-《左传》笺释 【摘 要】本文围绕《左传》中“立而奉之”、“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盍姑内省德乎”、“责礼也”、“束载”、“服谗搜慝”、“弃位而姣”、“君讨臣”的释义以及句读等问题展开考辩论证 【关键词】左传;词语;释义;句读 【作者简介】苏芃,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讲师立而奉之 《左传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杜预注曰:“隐公追成父志,为桓公尚少,是以立为太子,帅国人奉之为经元年春不书即位传于鬯《香草校书春秋左传一》:“立者即谓隐公摄立为君也经不书即位,故传明隐之所以立奉之者‘之’字当指仲子,谓奉仲子为母也[1]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据下文《传》‘公摄位而欲秋好于邾’,‘公立而求成焉’等句,是隐公行国君之政,而实奉桓公为君,非立之为太子桓公之被立为太子,惠公未死时已如此,不待隐公再立之[2] 按:以上诸说,主要的争议在于对“立而奉之”的理解杜预认为是隐公立桓公为太子并奉之;于鬯认为是隐公自立为君,奉仲子为母;杨伯峻先生认为是隐公摄政以奉桓公 关于“立”是立隐公还是立桓公为太子的问题,杨说已论述地相当清楚,另需补充一点的是从《左传》通篇来看,“某公立”的情况十分常见,均指某公立为君,如隐公三年“桓公立”,桓公二年“宋殇公立”,不胜枚举。
而有关“奉之”是奉桓公还是奉仲子的问题,我们考察出土文献材料,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亦有这件事的相关记载:“鲁亘(桓)公少,隐公立以奉孤[6]显然,“奉孤”就是奉桓公,不辩自明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预注:“繄,语助 按:前贤大都把“繄”字理解为发语词,所以通常在“繄”前断句,但也存有异议 竹添光鸿《左传会笺》:“繄,《类篇》:‘叹声也’繄通作翳,唐《幽求传》:‘翳幽求是赖’又作?,《列子黄帝篇》:‘仲尼曰:“?’张湛注:‘?音衣,与譩同,叹声也’又通作懿,《诗大雅瞻卬篇》:‘懿彼哲妇,为枭为鸱’郑笺:‘有所痛伤之声’杜解不是[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繄,发声词,无义《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意义与此类似而无‘繄’字疑繄与噫古仅平入对转,即今叹词咳,可单独为一逗”[5] 《方言》:“ ,然也又,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 ”字下书证引文:“《左氏传》:‘ 伯舅是[赖](笔者按:原卷抄脱一“赖”字,补)’杜预曰:‘ ,发声也’又曰:‘尔有母遗 ’杜预曰:‘语助也’……今或为‘繄’(笔者按:原卷作“ ”,当是“繄”之讹),在纟部。
[6] 从《玉篇》残卷引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杜预还是顾野王,都强调把“尔有母遗繄”的“繄”和作为发语词的“繄”区分开来杨伯峻先生主张“繄”字后要逗开断句,这是正确的但是杨先生判断“繄”是“发声词”,“繄”前也点断,恐亦不当 结合原本《玉篇》引文和故训材料,我们认为“繄”既非发语词,也非叹词,而是接连上句的句末语气助词这样一来,原文的断句当是:“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读起来,恰恰可以彰显“尔”和“我”的对比关系,文从字顺,于义为长,且与《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句式相合盍姑内省德乎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而垒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按:《说文》:‘ ,却也,从彳日夊[7],一曰行迟 , [8]或从内,退,古文从辵’按:从内者,内声也,此内字乃 之古文省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墨子亲士》曰:‘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俞先生曰:‘内乃 坏字,与进对文’今观此文,则内、 固以声通矣。
《释诂》:‘省,察也’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10] 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1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12]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 可以固守”[13],《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 不藁(豪)”[14],这里的“ ”即“ ”,也就是“退”字又,以“内”为偏旁构件的字亦多用作“退”,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15],《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16] 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内”释“退”义项的书证材料都只举《墨子亲士》“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可再作补充《王力古汉语字典》以“扩大词义概括性”和“僻义归入备考栏”为特点[17],但于“内”字下失收此义项责礼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秋,入杞,责礼也 “责礼”,《十三经注疏》作“责无礼”陆德明《经典释文》曰:“责礼也,本或作‘责无礼’者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今人《左传》整理本皆作“责无礼” 按:《说文贝部》“责,求也”,“责礼”,即用礼义来要求这段话的上文中有“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入杞,责礼”和“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恰好呼应无”字恐为后人不明“责礼”之义而妄增,《经典释文》所说为是 实际上,“责礼”一词习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又如: 《史记鲁周公世家》:“七年,吴王夫差强,伐齐,至缯,征百牢于鲁季康子使子贡说吴王及太宰嚭,以礼诎之吴王曰:‘我文身,不足责礼 《列女传邹孟轲母》:“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类似结构的还有“责义”一词,如《汉书薛宣传》:“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
束载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四部丛刊》、《十三经注疏》、唐开成石经等各种传世本《左传》皆作“束载”敦煌写本P.2509《春秋经传集解卷第七》作“束戟”[18]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作“束载”,曰:“束载,谓缚物于车也[19]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亦作“束载”,且注曰:“载指可载于车之物,什物皆已捆束,兵器皆已磨砺,马匹亦已喂饱,以待秦师之来,甚至可为内应[20] 按:敦煌文献中的“戟”字初读起来,似乎和下文“兵”、“马”形成照应,较“载”于义为长 然而,仔细考察各类相关文献,历来无“束戟”一说戟作为一种古代兵器,是合戈、矛为一体的,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说文束部》:“束,缚也《说文戈部》:“戟,有枝兵也古籍中“束+兵器名称”一类的结构,大都是收起兵器之义,如“束兵”,《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杜预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又如“束甲械”,《春秋繁露》:“隐武行文,束甲械 回到《左传》文中来看,战斗即将展开,为何要“束戟”呢?“束戟”和“厉兵”是相矛盾的,作“束戟”显然于义不通。
且各种传世本《左传》,《通志》、《册府元龟》、《绎史》诸书引《左传》皆从“束载”;《史记》中《秦本纪》、《晋世家》、《郑世家》关于这件事情记载都很简略,亦找不出“束戟”的旁证 孤证不立,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敦煌文献中的“戟”是“载”的误字,“戟”和“载”字形极近,很有可能是抄写者涉下“兵”字,以为都是兵器一类而致误 但是,刘文淇、杨伯峻先生对“束载”的理解均有失偏颇 《左传成公十六年》:“苗贲皇徇曰:‘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这里亦是在描述作战前的准备事宜,与僖公三十三年的情况十分相近搜乘”,《尔雅释诂》“搜,聚也”,“搜乘”就是聚集兵车 而“束”字也可由“缚”义而引申为聚集的意思,《汉书食货志下》“束于帛”李奇注曰:“束,聚也”又《说文车部》:“载,乘也 所以“束载”也是聚集兵车的意思,和“搜乘”意义完全一样,且僖公三十三年“束载”、“厉兵”、“秣马”和成公十六年的“搜乘”、“利兵”、“秣马”同样都是记载的战前准备,文字上恰恰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挖掘《左传》内证,辨明“束载”一词的意思,实际上同时也为我们判断敦煌文献中“戟”是“载”的误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服谗搜慝 《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杜预注曰:“服,行也搜,隐也杨伯峻先生采取了存疑的态度,对“搜”的理解存两说,《注》曰:“杜注:‘服,行也’则服谗者,施行谗言之谓也搜有二义,服虔与杜预俱谓‘搜,隐也’,盖以搜为廋,《广雅》及《方言》并云:‘廋,隐也’则搜慝者,与‘掩义隐贼 ’之意同,隐瞒为恶之人之谓也如读搜如字,则《尔雅释诂》云‘聚也’,聚积奸慝之人之谓也[21] 按:服,当通“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服,假借为伏《尔雅释鸟》“蝙蝠,服翼”郝懿行《义疏》:“本草作伏翼,伏、服古字通也《礼记曲礼上》“孝子不服闇”俞樾《群经平议》:“……服,当读为‘伏’《周易系辞传》释文曰:‘伏,服也’《文选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诗>》‘谁谓伏事浅’注曰:‘服与伏同,古字通’……又(《左传》昭公)十二年《传》:‘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蒲伏’即‘蒲服’也,并‘服’、‘伏’通用之证‘服’与‘伏’声近义通……‘不服闇’者,不伏闇也,谓不潜伏于闇冥之中也[22]《周易同人》“伏戎于莽”之“伏”,马王堆帛书本作“服”。
[23] 又,《文选广絶交论》下李善注引《左氏传》即作“伏谗搜慝”[24] “伏”有隐藏之义,《广雅释诂四》:“伏,藏也”,如:《诗经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照《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服谗搜慝”的“服”亦当训作隐藏、隐匿之义 再来看“搜”字,今本《左传》“搜”当是“廋”的借字 “服谗搜慝”及其杜注在原本《玉篇》残卷 “廋”字下引作:“《左氏传》:‘服谗廋匿’杜预曰:‘廋,隐也’”[25]原本《玉篇》残卷抄写所据底本的年代是可以追溯到南朝梁的,“搜”作“廋”或存古貌,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推断:服虔、杜预所见《左传》“服谗搜慝”的“搜”字本作“廋”,所以杜注释之为“隐也”,这正与《方言》、《广雅》“廋,隐也”合,故杨注“搜有二义”之说当取前者,为“隐藏”之义无疑 原本《玉篇》残卷所征引的“匿”字同慝,《广韵德韵》:“匿,恶也,通作‘慝’《左传》中“谗”、“慝”多指奸邪之人,常相连用如桓公六年“所谓馨香,无谗慝也”,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襄公三十一年“谗慝弘多”等等。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