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5页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又如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的读写后,我提出:举一些我们身边有10的数学生举了:“10块钱”、“10个垃圾桶”、“10点钟”……学生边回答,我边肯定,最后小结时表杨学生:“同学们都例举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10,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育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育学记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问”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遇见“问题”时,自觉地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或是将图形旋转、平移……从中不断地探求知识,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生“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将这个三角形放在由一些边上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格子图上,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同学想出,要将三角形剪后,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算出面积;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发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艺术河南省安阳市自由路小学 马林香 就读师范时,我主修的是中文专业,只因为自小就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充满崇敬和好奇,常常带着激情去欣赏和研究她毕业了,总以为自己能将蕴含在骨子里的对中国文学的炽热情感释放在三尺讲台前,释放在黑色沃土上,释放在孩子们的心中——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但是,我最终成为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此,我整日徘徊在“数字战”中,与枯燥的+-×÷做伴,与麻烦的X、Y、Z周旋本以为自己将无法胜任,但两年的教学实践向我证明:我能上好数学课,我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能使孩子们喜欢数学——因为我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其中,我明白了在数学教也要语文教师那样的激情一、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偏见: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
于是便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 ——原因是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应该得到警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教学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中情感艺术的体现 1、做个有童心的老师,让课堂充满童趣 一种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更无法吸引儿童去探究所以,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教态外,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
在今年年会的课程观摩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特级教师魏洁的教学风采魏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充满童趣、亲切自然的语言,以及童心未泯、幽默可爱的动作、表情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每一句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自觉进入教师布下的“陷阱”她像邻家大姐般亲切,像好朋友一样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课堂上洋溢出浓浓的生机与活力如她在导入新课时(找规律)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比如,老师拍拍手,你们也拍拍手;老师跺跺脚,你们也跺跺脚,会吗?(生齐答:会) 魏老师马上示范了第一个动作:拍两次手,跺两次右脚,重复做了三次 师:拍拍手,跺跺脚,你能跟我做吗? 学生纷纷站起来一起做运动,做的很整齐,脸上都笑嘻嘻的 师:你们做的真棒! 魏老师接着示范第二个动作:拍一下左肩,拍一下右肩,拍两下手,重复做了三次在老师还没说“跟我学”时,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学着做了,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拍打声,学生仿佛小演员一样,开心地表演着,动作越来越整齐、优美 师:小朋友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为老师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生2插嘴:是有规律的,重复的 师:三(1)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的动作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动作吗,让其他小朋友来跟你学? 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一起整齐地跳了起来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活泼热烈,全班同学在这样拍拍跳跳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师的“童真”主要体现为把自己看作学生队伍中的一员,想学生之所想,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发展教师之所以能拥有童真,归根到底是因为对学生的爱 2、做个“蹩脚的老师”,让学生比我棒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热自动化专家钱钟韩教授在谈及治学经验时说:“我总结一下,觉得还是某些公认的‘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只能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就只能自己去学钱教授的话当然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都去做不能解决问题、讲不清楚的“蹩脚老师”,但是在学生面前“有意识”地做“蹩脚老师”,不亲自解决不该解决的问题、不事事全讲清楚,而是带领、促使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实践,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大有益处。
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猜猜小兔挡住的是什么三角形图1只露出一个钝角;图2只露出一个直角;图3只露出一个锐角前两题学生很轻松地回答正确,第3题因为有前两题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回答是锐角三角形但是得出答案后,屏幕上的小兔子不跳走大家便疑惑起来:“为什么小兔不走开?难道错了吗?”我也面露难色,故意说:“不知道啊,小兔好象不满意***同学的答案怎么回事呢?”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过了一会,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了:“老师,我知道小兔为什么不走了,因为只露出一个锐角,并不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他刚说完,电脑中响起一阵掌声,同学们也为他的回答鼓起掌来 教师貌似“蹩脚”,但促使学生勤思、多想、动手;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启发学生“于不疑处生疑” ,有所发现,有所创见;进而对学生“激思”,促其思考、探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此不断向前推进用教师的“蹩脚”换来学生的高明,何乐而不为? 3、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