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2.doc
1页读懂知识,读出情味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许多老师在教学科普类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无限制地接收科普知识,甚至老师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引用更多的科普知识加以说明,使得语文变成了一节科学课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当然科普类课文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科普类课文一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不够,他们更多地是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的灌输,只能把学生搞的稀里糊涂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比盲目灌输的效果要来的明显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1、任务驱动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的大脑加工整理才能消化、吸收。
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语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内驱力比如,教学《大熊猫的故乡》时,我要求学生对大熊猫作一个“假想的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有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性等方面,以此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发现因为有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学生的读书热情超乎寻常如果教师能根据此类课文特点将读书任务以另一种方式落实,诸如给动植物制作一个身份证、为产品做一个广告、为资料片配音介绍,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触发情感科普类课文基本上都没有情节,且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一位老师教学《我是什么》时,为让学生感受雨点、雹子、雪花的不同情态,作了如下引导:“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呀?”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又说:“雨点儿们,想去的地方不同,心情肯定也不同,那就怀着自己那种独特的心情读一读。
接着,老师播放录像,让孩子感受雹子的破坏力,还让学生演示雹子“打”的动作,然后读课文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想象变成小雪花,读出飘飘悠悠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