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pdf
7页《 汉学师承记》 与《 汉学商兑》 ——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 故而人们往往用“ 清代汉学” 一语赅而括之 但实际 上, 汉学的对立面宋学, 亦即理学, 在有清一代, 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这不仅表现在 理学一直高踞庙堂, 形式上占据着学术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而且还表现在两派的对立和斗 争一直没有消歇 嘉庆、 道光年间, 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两部各自为本学派总结、 张目, 并且 排斥、 攻击对方的著作: 《 汉学师承记》 与《 汉学商兑》 二者的出现, 既为清代中叶以来的汉 宋之争作了一个总结, 同时也为其后学术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某种征兆 故此笔者不揣浅 陋, 对《 汉学师承记》 与《 汉学商兑》 这两部著作的思想内容, 以及清代中叶汉宋之争的状况 作一番探讨, 以期对了解清代中叶的学术概况及其发展趋势有所裨益一《 汉学师承记》 与《 汉学商兑》 , 是清代汉宋之争的代表作 前者成于汉学如日中天的嘉 庆年间, 既是汉学营垒及其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 也是汉学家对本学派学人、 学术的全面 总结 后者则成于道光初年, 在为宋学辩护的同时, 几乎囊括了宋学家攻击乃至中伤汉学 的全部言论。
由于相互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者也因此而成为清代学术史上颇为引人注目的 作品 《 汉学师承记》 系汉学家江藩所撰 江藩, 字子屏, 号郑堂, 江苏甘泉人 他曾受学于余 萧客、 江声, 是惠栋的再传弟子, 其学术也深受惠栋的影响, “ 博闻强记, 无所不通, 心贯群 经, 折衷两汉” ¹惠栋曾作《 周易述》 , 未成书而病逝, 尚缺自《 鼎》 至《 未济》 十五卦及《 序 卦》 、 《 杂卦》 二传 江藩为之拾遗补阙, 撰《 周易述补》 一书, 体例一本惠氏, 甚而王弼以下皆 黜之, “ 方之惠书, 有过之无不及也” º时值汉学昌明, 学术界几至“ 家家许郑, 人人贾马” , 江藩置身其中, 也极力排斥宋学, 深固壁垒 为了羽翼其师, 张大其军, 江藩选择清初至乾 嘉时期的汉学家, 人各立传, 详述其学行始末, 揭橥其思想主张, 列举其学术成就, 撰《 汉学 师承记》 八卷, 附《 经师经义目录》 一卷 这部由汉学家自己撰写的学术史著作, 既集中反映 了江藩及其一般汉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也对清代汉学作了一个总结 清代汉学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 一般汉学家在推 崇汉学, 尊奉汉代经说的同时, 对理学都持否定态度, 特别是乾嘉时期, “ 汉学昌明, 遍于环 宇, 有一知半解者, 无不痛诋宋学” ,»江藩也是如此。
他批评“ 濂、 洛、 关、 闽之学, 不究礼乐 之源, 独标性命之旨, 义疏诸书, 束之高阁, 视如糟粕, 弃等弁髦, 盖率履则有余, 考镜则不 足也 ”¼他推崇汉代经师经说直接孔子先圣之绪, 各有师承, 如“ 言《 易》 , 淄川田生; 言《 书》 , 济南伏生; 言《 诗》 , 于鲁则申公培, 于齐则辕固生, 于燕则韩太傅; 言《 礼》 , 鲁高堂生; 言《 春秋》 , 于齐则胡母生, 于赵则董仲舒” ,½均“ 诵先王之书, 被儒者之服, 彬彬然有洙泗44《 汉学师承记》 与《 汉学商兑》之风焉 ” 特别是东汉硕学大师郑玄, “ 生炎汉之季, 守孔子之学, 训义优洽, 博综群经, 故老 以为前修, 后生未之敢异” ¾因此, 要寻求圣人微言大义, 就必须从汉人的经说诂训入手江藩认为, “ 以故训通圣人之言, 而正心诚意之学自明矣, 以礼乐为教化之本, 而修齐治平 之道自成矣 ”¿即如宋儒以义理之学见长, 同样也离不开汉儒经说 这是因为“ 读义疏之 书, 始能阐性命之理, 苟非汉儒传经, 则圣经贤传久坠于地, 宋儒何能高谈性命耶! ”À基于 这样的认识, 江藩对宋儒弃先儒古义为土梗的作法十分不满, 斥之为“ 邪说诡言, 乱经非 圣, 殆有甚焉。
”Á在推崇汉学, 排斥宋学的同时, 江藩从汉学家的视角出发, 比较客观地梳理了本学派 的渊源流变 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 阎若璩、 胡渭奠基, 惠栋开创, 戴震集其大成以来, 至 乾嘉时期, 已臻于极盛, 学者无不靡然向风 但是, 尚未有人对此进行总结, 只有汪中曾说: “ 国朝诸儒崛起, 接二千余年沉沦之绪, 通儒如顾宁人、 阎百诗、 梅定九、 胡月 出明、 惠定宇、 戴 东原, 皆继往开来者”b k, 拟作《 国朝六儒颂》 , 述其本末, 后因病去世而未成 江藩起而继之, 有感于“ 经术一坏于东、 西晋之清谈, 再坏于南、 北宋之道学, 元明以来, 此道益晦 至本 朝, 三惠之学盛于吴中, 江永、 戴震诸君继起于歙, 从此汉学昌明, 千载沉霾, 一朝复旦” b l因而于治学之余, “ 诠次本朝诸儒为汉学者, 成《 汉学师承记》 一编, 以备国史之采择 ”b m在这部书中, 江藩通过对汉学家学行学术的记述和表彰, 比较完整地勾勒了清代汉学发生发 展的概貌 如惠栋三世传经, 精研《 易》 学, 首标汉帜, 江藩对其推崇备至, 盛称“ 本朝为汉学 者, 始于元和惠氏” ,b n既于书中源源本本地记述了其思想主张、 学术传承及其治学成就,还特别表彰其《 周易述》 一书, “ 专宗虞仲翔, 参以荀、 郑诸家之义, 约其旨为注, 演其说为 疏, 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 至是而粲然复章矣” 。
b o在《 经师经义目录》 中又复加揄扬,谓“ 《 易》 自王辅嗣、 韩康伯之书行, 二千余年, 无人发明汉时师说 及东吴惠氏起而导其源, 疏其流, 于是三圣之《 易》 昌明于世, 岂非千秋复旦哉” b p阮元称: 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授, 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 大义微言, 不乖不绝, 而二氏之说亦不攻自破矣” b q但是, 江藩在总结清代汉学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很深的门户之见 他为汉 学家立传, 凡被认为其学术不纯者, 均遭排斥 如黄宗羲、 顾炎武, 都是清初著名思想家、 学 者, 他们为扭转明末空疏学风, 开启清代学术路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而, 后世学者 多推崇其学, 认为“ 国朝诸儒究六经奥旨, 与两汉同风, 二君实启之” b r汪中作《 国朝六儒颂》 , 首推顾炎武 阮元撰《 国史儒林传稿》 , 也以顾炎武、 黄宗羲居首 但江藩却深固壁垒, 指责其学不纯, 认为“ 梨洲乃蕺山之学, 矫良知之蔽, 以实践为主; 亭林乃文清之裔, 辨陆王 之非, 以朱子为宗 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 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 多骑墙之见, 依违 之言, 岂真知灼见者哉! ”b s竟然把黄宗羲、 顾炎武摒弃于外。
后在友人的规劝之下, 才复“ 辑二君事实, 为书一卷, 附于册后” b t后人对此评论说, 阮元撰《 国史儒林传稿》 , “ 第一次 顾亭林居首, 第二次黄梨洲居首” , 而江潘的《 汉学师承记》 “ 以两先生编于卷末, 以不纯宗 汉学也 亦可见其体例之严” c k其实, 所谓“ 体例之严” , 恰恰表现出江藩的门户之见 并且, 这种门户之见也反映在他所诠次的《 经师经义目录》 中 如关于《 易经》 的研究, 清代学 者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 河图》 、 《 洛书》 等图、 书的辨伪; 对汉人《 易》 说的 钩沉; 对《 易经》 的新疏解 其中, 清初学者黄宗羲的《 易学象数论》 、 黄宗炎的《 图书辨惑》 等 著述, 均力辨图、 书之非, 为恢复《 易经》 本来面目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后, 胡渭在此基础上 进而深入研究, 撰《 易图明辨》 一书, 最终使图、 书之伪成为定论 显然, 总结清代《 易》 学, 特 别是有关图、 书的矫诬辨伪, 黄宗羲、 黄宗炎的著述是不能不提的 但江藩却认为二者均非 专门汉学, 他说: “ 黄宗羲之《 易学象数论》 , 虽辟陈抟、 康节之学, 而以纳甲、 动爻为伪象, 又45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 总第14期)称王辅嗣注简当无浮义。
黄宗炎之《 周易象辞》 、 《 图书辨惑》 , 亦力辟宋人图、 书之说, 可谓 不遗余力矣 然不宗汉学, 皆非笃信之士也 ”c l因此, 他在为本朝汉学家诠次著述目录时,竟将二书摒而弃之, 声称“ 凡此诸书, 不登兹录” 其子江钧在撮述江藩著录旨意时, 也说: “ 家大人既为《 汉学师承记》 之后, 复以传中所载诸家撰述有不尽关经传者, 有虽关经术而 不醇者, 乃取其专论经术而一本汉学之书, 仿唐陆元朗《 经典释文》 传注姓氏之例, 作《 经师 经义目录》 一卷, 附于《 记》 后, 俾治实学者得所取资, 寻其宗旨, 庶不致混莠于苗, 以石 夫为 玉也 ” 故而凡“ 言不关乎经义小学, 意不纯乎汉儒古训者, 不著录” c m可见, 江藩扬汉抑宋, 壁垒森严 也正因为如此, 同时稍后的今文经学家龚自珍致书江藩, 专就“ 汉学” 之称提 出十条质疑, 认为“ 本朝自有学, 非汉学, 有汉人稍开门径, 而近加邃密者, 有汉人未开之门 径, 谓之汉学, 不甚甘心” , 又谓“ 若以汉与宋为对峙, 尤非大方之言 汉人何尝不谈性道” , 而“ 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诂, 不足概服宋儒之心” c n并据此而建议江藩将书名改为《 国朝 经学师承记》 。
其后, 祁隽藻嘱何秋涛撰《 续记》 , 何秋涛也说: “ 是编当依阮元《 畴人传》 之 例, 改为《 学人传》 , 若特立一汉学之名, 宋学家群起而攻之矣 ”c o可见江藩的《 汉学师承 记》 甫出, 当时的学术界已有不同意见 由此而引发宋学家的攻击, 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宋学家对汉学的攻击中, 以方东树的《 汉学商兑》 最为引人注目 方东树, 字植之, 安 徽桐城人, 曾从姚鼐问学, 史载其“ 研极义理, 于经史百家、 浮屠、 老子之说, 罔不穷究, 而最 契朱子之言” c p他见乾嘉以来, “ 汉学大盛, 新编林立, 声气扇和, 专与宋儒为水火, 而其人类皆以鸿名博学为士林所重, 驰骋笔舌, 贯穿百家, 遂使数十年间承学之士耳目心思为之 大障” ,c q“ 而程朱之门, 独寂然不闻出一应兵” , 因“ 恐此道遂倾矣, 盖尝惧之, 故为反复究 论” ,c r“ 思有以弥缝其失” , 撰成《 汉学商兑》 三卷出于卫道的目的, 方东树对汉学家“ 著书以辟宋儒、 攻朱子为本, 首以言心、 言性、 言理 为厉禁”c s深致不满, 指责此乃“ 边见邪见” , 最为“ 悖道害教” , 斥其“ 较之杨、 墨、 佛、 老而更陋, 拟之洪水猛兽而更凶” 。
c t认为汉学家“ 不知学之有统, 道之有归, 聊相与逞志快意, 以 骛名而已” ,d k断言其“ 毕世治经, 无一言几于道, 无一念及于用, 以为经之事尽于此耳矣,经之意尽于此耳矣 其生也勤, 其死也虚, 其求在外, 使人狂, 使人昏, 荡天下之心而不得其 所本, 虽取大名如周公、 孔子, 何离于周公、 孔子, 其去经也远矣 ”d l不仅如此, 在方东树看来, 汉学家“ 弃本贵末, 违戾诋诬, 于圣人躬行求仁修齐治平之教, 一切抹杀, 名为治经, 实 足乱经, 名为卫道, 实则畔道” , “ 其有害于世教学术, 百倍于禅与心学 ”d m站在宋学的立场, 方东树对汉学家一致遵循的由文字、 音韵、 训诂以寻求经书义理的 汉学宗旨尤为反感, 攻击不遗余力 他说: “ 夫谓义理即存乎训诂, 是也” , “ 然训诂不得义理 之真, 致误解古经实多有之, 若不以义理为之主, 则彼所谓训诂者, 安可恃以无差谬也 诸 儒释经解字, 纷纭百端, 吾无论其他, 即以郑氏、 许氏言之, 其乖违失真者已多矣, 而况其下 焉者乎! 总而言之, 主义理者, 断无有舍经废训诂之事, 主训诂者, 实不能皆当于义理, 何以 明之?盖义理有时实有在语言文字之外者也。
”d n据此, 方东树认为: “ 解经一在以其左证之异同而证之, 一在以其义理之是非而衷之, 二者相须不可缺, 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