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温州市八中学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16页2022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饱受战火的摧残之下,叙利亚这个文明古国的许多文化古迹荡然无存B.王叔远雕刻的“不盈寸”的核舟,生动再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一著名文学故事,真可谓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C.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生之祸,死时年仅三十四岁,正值豆蔻年华,实在令人叹惋D.虽然人们早就听腻了这套说教,但是他仍然强聒不舍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褴褛(lǔ) 栈桥(zhàn) 头盔(kuī) 钟灵毓修(sù)B.祈祷(qí) 粗犷(kuǎng) 气氛(fēn) 味同嚼蜡(jiáo)C.酝酿(niàng) 尴尬(gān) 谙熟(ān) 乳臭未干(xiù)D.唱和(hè) 恣睢(zuī) 肖像(xiào) 风雪载途(zǎi)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一旦患得患失,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B.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C.如果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听了他这番告白后,大伙儿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应对才好4.对下面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首联叙事,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B.颔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最物的变化C.颈联写了两幅黄昏时江面上的美景D.尾联抒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5.根据提示默写①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苏轼)②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杜甫)③_______,斜晖脉脉水悠悠 (《望江南》温庭筠)④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 (《月下独酌》李白)⑤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 (《诗经 蒹葭》)⑥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⑦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
(《论诗》赵翼)⑧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始于唐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B.“会九日登高”,九日指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七月半)三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踏秋、吃重阳糕等C.《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经历D.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请根据所给的信息,写出相应的内容①睡觉爱摆大字 长毛 除夕吃福橘 篇名:《______》②美国教育家 再塑生命 家庭教师 教师名:______③童话 丹麦 理想的衣服 作者:______二、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 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烨然若神人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B.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B.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C.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D.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B.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的特点。
C.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D.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元吉年十四,岁饥,与兄行籴①旁县,道遇盗,利其粟,将劫之,兄惧走匿,元吉不为动,徐绐骂曰:“庸县官使吾运粟,许夫防我而不至,若岂防夫邪?后有粟车数十两,若其防后至者盗以为然,散去福寿②在金陵,盗陈也先、潘甲率兵数千,自称为元帅,声言讨贼,索军食城下,守将闭门伏不出福寿忧不知所为,元吉造门请见论事福寿起问计,答曰:“今城中无一军而盗兵悍甚,此难与争锋,当以计破之盗索刍粟,公宜开城门,陈刍粟车,若将馈之者,而阳以好言绐之,请一元帅以卒来取刍粟彼闻吾言不测吾浅深两人必相让则主者必自来吾以计杀之而制其一人易矣福寿从其言,既而潘甲果自来,执杀之也先失势所,自败去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塘,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③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
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①籴(dí):买米②福寿:人名,后文陈也先、潘甲均为人名③匏里:地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利其粟,将劫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B.也先失势所,自败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C.会海贼胡玉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D.非尔所图也/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彼闻吾言/不测吾/浅深两人必相/让则主者必自来/吾以计杀之而制其一人/易矣B.彼闻吾言/不测吾浅深/两人必相让/则主者必自来/吾以计杀之/而制其一人易矣C.彼闻吾言不测/吾浅深两/人必相让/则主者必自来/吾以计杀之而制其一人/易矣D.彼闻吾言不测/吾浅深/两人必相让则主者/必自来吾/以计杀之/而制其一人易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福寿忧不知所为,元吉造门请见论事②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4.元吉、孙坚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言行分析9.文言文阅读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太平御览•学部》[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ù):卖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育常有暇拾薪 暇: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_____3.王育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