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县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docx
7页加强县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加强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二、 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完善市政交通设施。
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建设充电桩完善公路客运站服务功能,加强公路客运站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公共交通场站,优化公交站点布设畅通对外连接通道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覆盖面推进县城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有序开展干线公路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支持有需要的县城开通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公交,开展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引导有条件的大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县城延伸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逐步消除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实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设施建设排涝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确保与管网排水能力相匹配推进雨水源头减排,增强地面渗水能力完善堤线布置和河流护岸工程,合理建设截洪沟等设施,降低外洪入城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开展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
推进公共建筑消防设施达标建设,规划布局消防栓、蓄水池、微型消防站等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备用设施,加强应急救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加强老化管网改造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重点改造不符合标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燃气场站、居民户内设施及监测设施改造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水厂及老旧破损供水管网推进老化供热管道更新改造,提高北方地区县城集中供暖比例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必要的路面电网及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完善老旧小区及周边水电路气热信等配套设施,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便捷供给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动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
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三、 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镇延伸,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千兆光网向乡村延伸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鼓励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推行派驻、巡诊、轮岗等方式,鼓励发展远程医疗,提升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推进大中型集中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就业和产业扶持,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四、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完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价格水平,鼓励结合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和运行成本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规范建设用地二级市场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稳妥开发低丘缓坡地,合理确定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