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ppt
73页后现代主义 最早出现在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界,以罗伯特年代美国建筑界,以罗伯特-文丘文丘里(里(Robert Ventuvi)等为代表,很快发展到欧洲各地,)等为代表,很快发展到欧洲各地,成为成为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设计思潮,其本质是一场反叛世纪下半叶重要的设计思潮,其本质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 以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装饰的以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装饰的“狭义狭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到90年代初期开始衰退,而注重对经典现年代初期开始衰退,而注重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挑战的代主义的批判和挑战的“广义后现代主义广义后现代主义”则一直延续则一直延续至今 2.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条件 (1)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审美水平 的 提升和审美视觉的变迁 (2)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缩影 (3)大众文化的兴起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4)是现代主义涉及发展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
事件: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的消失 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相关名词 1.隐喻:从修辞学上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即赋予一个词本身没有的涵义或者是用另外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 设计师可以利用隐喻的技巧,将使用者经常使用或熟悉的形态运用到设计中去的设计师借用隐喻方法将设计与设计相关的文化、情境、内涵等产生视觉上的连结,而使用者也可由视觉形态去发觉、诠释产品所蕴含的信息凭借隐喻方法的运用,设计师能增加设计作品自我表达的机会,达到一种互动式的表达模式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计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的人文含义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将产品的功能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相结合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比较 范畴 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哲学的 理性主义 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历史的 工业革命为基础 后工业社会为基础思想的 强调功能、技术 强调人在技术的主导地位方法的 标准化、高效率 遵循人性、个性化设计语言 功能决定形式 多元化、模糊化、文脉性艺术风格 构成主义、抽象主义 波普艺术、行为艺术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1)罗伯特·文杜里[美] “少即是多” ( 少令人生厌) 主张:在设计中吸收当代各种文化精神 杂乱的活力,走歪路,模棱两可,变化无常最早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明确提出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
在书中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对含混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风格表现出更为明晰的偏好可以说,文杜里提出的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2)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美] 主张: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美国圣路易市炸毁由日本建筑师山畸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死亡时刻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现代主义: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作用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 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2)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文脉主义”3)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罗伯特·文丘里及作品 62 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Charles Venturi 1925~ •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罗伯特·文丘里及作品 61•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之家、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 文丘里声明自己是“现代的”建筑师,他批评后现代派“只强调回收历史,是复旧”伦敦国家美术馆屋顶装饰(老虎)文杜里设计:罗伯特·文丘里 1962-1964年意大利广场 设计:查尔斯·穆尔 1974-1978年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的发展 后现代设计后现代设计美国电报公司纽约总部大厦 设计: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 1978-1983年 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 设计:迈克尔·格雷夫斯 1980-1982年Humana大楼 设计:迈克尔·格雷夫斯 1982-1986年路易.康46 路易.康 Louis Isadore Kahn 1901-1974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年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47 路易.康 Louis Isadore Kahn 1901-1974 •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和启迪 •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 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California,1959-1965n这是路易.康的一个著名作品,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附近的太平洋崖岸上萨尔克医生是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1959年他把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任务交给路易.康萨克医生要求表现出医学科学的人文含义n路易.康做该研究所规划设计时,思想回溯到历史上学者聚集的场所,如中世纪的修道院和其他学者们隐居之所。
他将研究所分为三组建筑群:一为会议交流部分,一为生活部分,一为研究工作部分三者分别列于崖岸的不同部分,但萨尔科研究所实际上只建造了研究工作部分48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California,1959-1965n研究所的主体是两个平行的相同的长方形实验楼,楼高三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巨大的无阻拦空间,便于灵活使用实验楼的长轴指向大海,两楼之间的长方形庭院的长轴也指向大海n为了使庭院旁的建筑体量不至于太大,他将三层实验楼的第一层降到地平线以下,第一层的两侧有下沉的小院子共给天然光线n两座实验楼面临庭院的一侧都伸出一系列供研究人员使用的小办公室,他们与实验楼之间有过道相连办公室为四层高,每间办公室前有斜出的墙片,使得人在办公室也能够眺望大海61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1959-1965n狭长的庭院,两端开口,两旁是四层的小办公室庭院地面铺灰白色的灰华石,形成整齐的网格n庭院的正中有一条窄窄的水沟似的水面,指向远处的大海两旁的办公室前面是光洁的混凝土板,颜色与铺地一致,办公室开窗部分是暖色的木质窗墙。
n从庭院深处向大海望去,办公室的斜出墙板向屏风似的站立在庭院两边,颜色与地面相同,接为一体,庭院中没有一棵树和一块草地给人的印象是对称、抽象、空寂,面对蓝色的天空和远处的大海,庭院与宇宙自然连通,使这里充满宗教和哲理的气氛,又具有原始质朴的上古情调n萨尔科研究所的建筑原色和细节处理是完全现代的现代之中显现古代,这是康的高明之处61贝聿铭51 贝聿铭 I. M. Pei 1917~ •世界著名的华裔美国建筑师•1917年生于中国广东,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年赴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8年起任W·泽肯多夫房地产公司建筑部负责人•1955年他集合了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在纽约开业•他是美国设计科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员,1979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1983年获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 贝聿铭52 贝聿铭 I. M. Pei 1917~ •贝聿铭以设计大规模城市建筑和建筑群著称他认为应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构出发,而不能孤立的对待个体建筑•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以下特点:u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形体的建筑构图,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特征,但又包含多样变化的细致处理。
u注意配合环境特点,进行有个性的建筑设计u在建筑造型中构造性与雕塑性并重u精致的细部处理(9)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 [华裔美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台中东海大学鲁斯教堂贝聿铭认为建筑设计应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构出发,而不能孤立的对待个体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品的雕塑感很强 1984年法国罗浮宫扩建让光线来做设计北京香山饭店(1982年)是贝聿铭探索中国建筑传统继承途径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反对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某些构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现代建筑上,主张寻找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而不是肤浅的因袭过去的形式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重复使用的几何形漏窗使香山饭店别具风格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61•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聿铭设计•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54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n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55n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n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n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5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n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n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61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n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n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n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58卢浮宫扩建工程 59•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建于1984-1988年,由贝聿铭设计,总建筑面积七万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是一座只在地面上露出玻璃金字塔形采光井的地下宫,它包括入口大厅、剧场、餐厅、商场、文物仓库、一般仓库和停车场等金字塔是入口大厅的自然采光的顶棚,它的一边是大门,其余三边是另外安排的 3个小金字塔,由三角形水 池和喷泉连成整体 卢浮宫扩建工程 60卢浮宫扩建工程 61伍重与悉尼歌剧院 64 伍重 Joern Utzon 1918~ •丹麦建筑师1937-1942年在哥本哈根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到瑞典居住了三年,受到建筑师阿斯普伦德的深刻影响;1946年曾一度在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处工作•伍重早期的主要作品有两栋建在丹麦的住宅(1952-1953)1956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中,由于评委会成员埃罗·沙里宁的鼎力推荐,伍重的方案获得首奖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伟大不凡的建筑1973年9月经过种种波折,悉尼歌剧院终于落成悉尼歌剧院以它那奇特美丽的造型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建筑的杰作伍重与悉尼歌剧院65•悉尼歌剧院(Opera House, Sydney)建在悉尼港内一块伸入海面的地段上,东、西、北三面临水,南面对着植物园。
•悉尼为兴建这座歌剧院于1955年举行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从233个方案中选定丹麦建筑师J.伍重的设计1966年伍重辞去剧院总建筑师职务,剩下的室内设计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完成歌剧院从1959年破土动工,1973年全部竣工•悉尼歌剧院建筑总面积 88258平方米,包括一个有2690座的大音乐厅,一个有1547座的歌剧厅,一个可容500 多人的剧场和一个小音乐厅此外,还设有排演厅、接待厅、展览厅、录音厅以及戏剧图书馆和各种附属用房(如餐厅、售品部等),共900多个房间,同时可容6000多人在其中活动 伍重与悉尼歌剧院62•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 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6)伍重(Jorn Utzon)[丹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59-1973 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开的花朵,被视为悉尼市标。
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达12000万美元 伍重(Jorn Utzon)——悉尼歌剧院伍重与悉尼歌剧院63•伍重参加设计竞赛方案过于简略,后来在工程进行中遇到了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技术课题•例如起初设想那些巨大的壳片是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只能将每一个壳片划分为一条条钢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预制,然后才能组合成整体为了减少施工的困难,又将全部壳片改为同样的曲率,使每一个壳片都相当于假想半径为76米的圆球表面的一部分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达12000万美元 伍重与悉尼歌剧院61•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悉尼市的标志 伍重与悉尼歌剧院61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设计: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 1971-1977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前立面细部 设计: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 1971-1977年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70•蓬皮杜中心,设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区,距卢佛宫和巴黎圣母院各约1000米。
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合作设计,建于1972~1977年•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约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71•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长 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内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972-197761•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
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972-197773•罗杰斯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又说:“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罗杰斯等人的这种建筑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急速变化的特点的认识和重视60年代在英国出现过的“阿奇格兰姆”建筑学派的主张,与此相似就广义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建筑中“重技术派”的作品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972-197770•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界引起广泛注意,对它的评论分歧很大。
有的赞美它是“表现了法兰西的伟大的纪念物”,有的则指出这座艺术文化中心给人以“一种吓人的体验”,有的认为它的形象酷似炼油厂或宇宙飞船发射台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972-1977616161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1972-1977Richard B.Fisher 中心 设计:弗兰克·盖里 2003年迪斯尼音乐厅 设计:弗兰克·盖里 2003年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迪斯尼音乐厅大厅 设计:弗兰克·盖里 2003年解构主义解构主义Rosenthal 当代艺术中心 设计: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 2003年娱乐中心 设计: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 1982-1990年 1997年,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在 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 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 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惊 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 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1997 古根海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Bilbao,Spain,1997 盖里向来以前卫、大胆著称,其反叛的设计风格颠覆了全部经典建筑美学原则,采用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无中心、无主次、无向度等多种手段,释放被捆缚的想象力,使建筑这一凝固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乐章 (2)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设计风格:古典韵味、象征主义、折衷主义(5)格里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讲究装饰的丰富和色彩的绚丽,及历史风格的折衷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1982):立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建筑富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中间竖条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照,为感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的视觉效果(7)丹下健三(Kenzo Tange)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山畸实(Minoru Yamasaki)1977纽约世贸1964代代木体育馆(8)任佐·皮阿诺(Renzo Piano)[意大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打破传统观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
体现现代文化的通俗、广泛、多元 后现代设计以其亮丽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一时成为传播媒介的热点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 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功能性的要求将成为恒久的标准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因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而变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可以为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方便规范化的标志、标牌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为人们带来便利 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点来说,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极为脆弱的,它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风格和形式方面,并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核心后现代主义设计关注的只是设计的形式内容,探求在创造性的无序中存在的纯洁性和浪漫性 对后现代主义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