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融合教育-南特院姜瑞峰.ppt
22页浅谈融合教育浅谈融合教育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姜瑞峰2013年4月融合教育的改革运动介绍•从18世纪末期第一所特殊教育机构的诞生到20世纪中期,特殊儿童只能进入专门的特殊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这种把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别隔离的教育安置方式使得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泾渭分明、分立而行的双规体制这种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一直持续了两个世纪到了20世纪中叶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引发了一场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融合教育的改革运动介绍•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是20世纪中叶开始掀起的反隔离教育安置形式,旨在促进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与正常社会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持续的发展反隔离、反排斥、反歧视,力争在同一教育体制内接纳所有学生学习,进而追求有质量教育的“融合”变革运动,它在西方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正常化”、“回归主流与一体化”、“全纳(融合)”等主要阶段•融合教育产生的背景•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融合教育的意义融合教育产生的背景•(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规模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经济逐步复苏,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加大教育(也包括特殊教育)投入成为可能。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教育,特殊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特殊教育的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不再仅仅是提供给残疾人进行教育安置的可有可无的教育模式,而是真正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对教育更高质量的追求给西方反思和改革特殊教育体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融合教育产生的背景•(二)多元均等的社会文化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渗透于西方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最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欧洲民权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针对黑人与白人的隔离状态,民权运动提出了“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了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世界人权宣言》,宣言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融合教育产生的背景•(三)隔离式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隔离式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弊端与问题也日渐浮现人们开始对隔离式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批判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方式未必是对残疾人的最佳安置方式•隔离式特殊教育方式造成了明显的标签效应,与社会最求公平人权的诉求相违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批判隔离教育并寻求更合理的及教育安置方式,融合教育成为必然选择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融合教育的定义:是指将残障儿童与普通同伴安排在同一教室里一起学习的方式从特殊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 提倡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福利型向权益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一)正常化思潮•正常化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其核心理念是帮助所有人拥有正常的 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中来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二)回归主流运动•20世纪60年代西欧和北美的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隔离式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通常被称为回归主流运动,在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则被成为一体化运动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大会,会议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关于在全纳教育的概念下开展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融合教育是承继「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
•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融合教育对于听障儿童的应用•听障儿童有着和健听儿童一样的需求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与健听儿童平等相处的平台它意味着特殊需要儿童能真正地和普通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融合不是单纯指某—个安置环境,融合是教育和训练的归属,是特殊需要儿童被尊重和获得教育选择权的标志;•融合教育中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是接纳和珍视人类多样性的标志只有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达到接近健听儿童的境界,这样的融合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如何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听”和“说”,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合理安排,科学引导,注意取长补短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1、座位的安排要富有人性化•听障儿童的座位应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以便于发挥助听器的作用,便于听障儿童看清老师的口型,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听障儿童座位两边的健听儿童应有所选择,要挑选开朗、活泼的儿童,让他们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更多的口语和知识信息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2、引导健听儿童用恰当的方式和听障儿童交往•听障儿童接触比较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因此,充分发挥伙伴助学的作用,营造对听障儿童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融合的有效性取决于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之间不断的互动听障儿童要参加游戏,就必须与其他孩子交流,从而提高了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3、考虑到听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中的细节问题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4、鼓励并帮助听障儿童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由于听障儿童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离班参加听•觉言语训练,难免会错失一些活动机会教师应该多为听障儿童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融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应用•5、注重听力补偿和语言康复•健听儿童一般可以自然习得语言,而听障儿•童自然习得语言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即使在融合教育环境下,也必须给予听障儿童必要的听力补偿和语言康复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听力缺陷的补偿、资源教室的配备、资源教师的指导与训练、交往与融合方面的关照与指导等。
资源教室的应用•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地方,包括一对一训练和集体训练集体教学时,听障儿童可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坐在中心,这有利于听障儿童的听和看,即让每个儿童都能看到、听到老师和其他同伴说话时的口形和声音资源教室里应该配备资料柜资料内容包括听障儿童入园时的基本情况记录、语言训练记录表、各阶段评估表、融合教育跟踪记录表、家长会记录、随班就读后续跟踪记录、各类教学计划等这些资料有利于进行融合教育研究,制订更为合理的计划如果有条件,资源教室可以配备电脑及相关的训练软件、言语矫治相关工具,对听障儿童进行言语矫治资 料柜里还应该有适合于听障儿童早期阅读的图书资料融合教育的意义•对听障儿童而言,融合教育在扩大社交范围、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获得有声语言环境支持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融合教育还有助于听障儿童在师生间、伙伴间的互动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刺激了有声语言的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听障儿童逐渐走向正常化和社会化•融合教育也给健听儿童带来了很多积极意义健听儿童在理解、关心和帮助听障儿童的同时,培养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也提高了自己听障童和健听儿童都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