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城城区及周边地区古建典型综述.doc
6页晋城城区及周边地区古建典型综述李瑞泽 晋城位于山西东南部,地处晋豫之交,地理位置险要,《古上党图说》曾概括此地为“东北西之隶之,惟泽州独当一面,是则上党为天下之中坚,天下依上党为磐石泽州为晋城旧称),黄河的两条支流——丹河,沁河则如锦带般萦绕着这片沃土,哺育了在此定居的泽州先民悠久的历史,为晋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城地区现存的重要古寺庙有近50座,而宋金及宋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更是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限于笔者个人能力,仅选择晋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国保和省保单位进行综述一. 晋城青莲寺1. 庙宇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青莲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修建在硖石山,故初名为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珏山风景区,为山西省境内著名的佛教寺庙青莲寺分为上下两寺,即下寺——旧青莲寺和上寺——新青莲寺,两寺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青莲寺背依硖石山面朝丹河而建南望风景秀丽的道教名山——珏山,不失为一块千年来香火旺盛的风水宝地2.庙宇可查修筑年代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由高僧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是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在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
注:高僧慧远(公元523年—公元592年),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御赐名为“福岩禅院”,明时复称青莲寺,寺内大量保存了完整的宋代建筑3. 庙宇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及结构古寺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建筑结构为仿唐式建筑,均为后来复修正殿内佛坛宽大,供有彩塑6尊,均为唐塑,中间为弥勒像,高约4米,衣纹线条柔和,紧贴于佛身之上,如刚刚出浴一般一尘不染,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尊唐塑均是出自“曹衣出水”之法。
南殿立有彩塑十二尊,佛坛前五尊为宋塑,正中为释迦摩尼像盘坐于青莲之上,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殿内存有唐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所刻的“硖石寺大隋智远法师遗迹记”碑 1通,置于玻璃罩内,碑首采用线刻的手法刻有弥勒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罕见的图像资料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地宫现尚未发掘;西侧有建于唐乾宁二年的慧丰石塔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代以后为天台宗道场新寺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法堂,院分三进,山门内为天王殿,供有四大天王,一院为藏经楼,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檐下的转角铺作之上皆有一个承托角梁的“力士”,该楼大部分为宋代遗构,但是有较为明显的修复痕迹,相传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藏经楼一层供有弥勒佛,弥勒佛背面立有韦陀直面释迦殿,经楼门口立有一对小石狮为唐代遗物第二进院落为释迦殿,大殿建于砖石基座上,为单檐歇山式,檐角飞翘,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塑有释迦摩尼坐像及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均为宋代彩塑大殿的石门框上雕有精美的线雕图案,殿前置有两座完整的唐经幢,以及一块唐碑。
释迦殿的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楼和地藏楼,皆保留了大量的原物,观音楼二层塑有观音坐像以及龙女、善财童子和十六罗汉像,一层置有五百罗汉名号碑一通;地藏楼塑有地藏菩萨像和十阎君像这些彩塑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极高,虽有破损,但是依旧难减当年的辉煌第三进院落为法堂,法堂明显的可看出是后世复修,但是依旧使用了部分始建时的遗物,从法堂外部的石柱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线雕以及柱头题字“泰和改元十月十八日”的字样法堂前有一株令游人赞叹不已的子母柏,母柏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柏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寺内有碑刻详细的记载了这一奇观柏前有雌雄银杏树各一棵,周粗皆达到了近五米,据寺内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株银杏都有近千年的树龄,虽历经千年,但依旧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结果寺院东侧山体上有一形似“假山”的崖体陡立,这实为天然形成的崖体,长宽各约3米,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处,称“掷笔台”台南端建有款月亭,逢每月农历十五之夜,登亭东望,明月从珏山双峰峰间冉冉升起,这便是著名的珏山吐月。
寺庙周围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展现了一副清幽的山水美图,青山,碧水,古寺,为世世代代的香客营造了一个真正的仙境青莲寺远不止仅仅如此,寺内林立的近百通唐、宋、元、明、清古碑,更有着“文青莲武少林”的美誉,而在寺庙东侧古代香客所走出来古道上,依旧可以看得到零星的雕刻在山体上的佛像,虽然这条古道已经被废弃,少有人烟,但是难以掩饰其当年的盛况,难以掩饰香客们对信仰的虔诚追求二.晋城市府城玉皇庙1.庙宇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晋城市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地泽州县俯城村北山岗上,与周围的民居相比有居高临下之势,在民居的簇拥之中愈发显得气势轩昂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该庙宇称作玉皇庙,在古代泽州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之一,庙内所存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手法向世人展现了我国道教的诸神系统尤其是其间的二十八星宿彩塑,在全国现已发现地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是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该庙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增建山门及钟鼓楼,以后的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2.玉皇庙建筑布局玉皇庙院分三进,依山岗之势,一院高于一院,院内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十分宏伟,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头道山门、二道山门、享亭、玉皇殿,前院还建有方丈室和神堂山门为单檐悬山顶造型,东西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屋顶采用了大量的琉璃瓦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庙内大多的琉璃瓦都使用了孔雀蓝,越发使庙宇显得神圣享亭为单檐歇山顶造型,斗拱硕大,出现了龙头象鼻等造型诸神殿位于中院的正中处,木结构楼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为单檐悬山顶,殿内塑有成汤像东西配殿则供有东岳、三王塑像东西两侧分别设有药王殿、五道殿、高谋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南殿,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东为六瘟殿,内塑六瘟神像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企望禳灾避祸,生活安定的美好祝愿后院大殿为玉皇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窗台下垫角的水磨石上有浮雕手法雕成的花鸟殿外木柱柱础上雕有覆盆莲花,斗拱为真昂四铺作可见在我国宋金时期的斗拱的主要作用还是作为一个房屋支撑屋顶结构的主要构件正殿内塑有玉皇大帝、普天星君玉皇大帝的神态威严安详,体现着帝王所应有的威震天下的气魄,两侧侍女分立这些侍女塑造的十分精美,形象丰满,体态却显得十分轻盈,表情安详却又不失庄重,恰如九天之上的仙女下凡,高贵且又不可侵犯。
左右偏殿分别为三垣、四圣塑像东西廊庑分别塑有九曜星、六太尉和十二辰、二十八宿,这些塑像皆是彩塑中的精品在整个彩塑群中,从天皇、地皇、人皇到神、鬼、人;从风伯、雨师、种桑、养蚕到文贞、武道、中王、马祖;从高谋奶奶求子保婴到华陀、扁鹊劝善送瘟神祗之多,之杂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地方方面面,彩塑的数量之多,手法之精美实属罕见,同时透过这些神祗更反映出古代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庙宇内的建筑结构十分严谨,并且在形制上不失美观,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凸显了中国建筑独有的形式特色建筑内的木雕,石雕的雕刻手法十分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以及古代泽州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才华三.晋城市府城关帝庙1.庙宇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晋城市府城村关帝庙位于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东的青岗上,毗邻着晋陵一级路,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在忠义殿门前从西往东第二根盘龙柱的狮身上,刻有有大篆“庆元”的字样,刻大致推断此庙修建于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在我国北方十分多见,但是府城关帝庙里最令人叫绝的,是其前后殿各四根的浮雕石柱,石柱的雕刻精美,技术精湛,实属罕见。
2.关帝庙建筑布局关帝庙院分四进,庙宇呈逐渐上升之势,一座高过一座,占地达到了数十亩,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依次为山门,山门过亭,戏台,忠义殿,三义殿,庙内东西两旁建有廊庑,皆供有道教俗神庙宇现在的山门,及山门过亭应为后世修建的近代建筑,山门到山门过亭之间以前应为关帝庙的前院,东西两侧建有碑廊,存有清乾隆时期重修府城关帝庙及当时筹钱的石碑十几通,字迹十分清晰现在的戏台应为古时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二层为戏台,东西两侧分别为钟鼓楼,上面散落了不少油漆和琉璃瓦,最近应该刚刚翻修过,山门下面散落了不少体积较小的石碑,大多已经损坏,从一些完整的石碑上记载的文字来看,碑文上描述的应是清朝各个时期,在关帝庙举行烟火会的盛况戏台北面正对的是忠义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里面供奉的是三国时期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以及关平和周仓,殿外有雕刻精美的四根盘龙石柱,石柱上多出采用了透雕的手法,使龙身在石柱上有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似乎要腾空而起,直飞云霄之上,柱础皆为雄威的立狮,口中都叼有一段绳子,暗含“神狮”之意,在民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三义殿的建筑形制与忠义殿大致相同,供奉着桃园结义的三位主角——刘备,关羽,张飞。
但是殿外的四根石柱所雕刻的不再是盘龙,而是绘声绘色的民间故事,据说上面雕刻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典故,但是是否能辨得出是什么,就要看游人们的各自的慧眼了,四根石柱的每个柱础上都雕有三只藏头露尾的小狮子,煞是可爱三义殿和忠义殿的雀替上都雕有游龙,感觉十分繁缛斗拱都是云样的斜拱,可以看出在清朝时期的斗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主要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装饰作用三义殿的东西配殿所供奉的分别是太上老君和鲁班,东西廊庑供奉着龙王,财神,碧霞元君,八仙等俗神,廊庑亦有诸多的雕龙雀替和八角石柱,庙宇内的石雕和木雕不可谓不精美绝伦时而又有喜鹊成群结队的从天空掠过,或栖息在屋脊上,或栖息在吻上,丝毫不怕打扰了神明的清静四. 西溪二仙庙 1.庙宇所处地理及周边环境 西溪二仙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真泽宫,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城关镇西溪村,潜隐于山谷之中,背水面山,苍松绿柏,环境清幽,而“西溪春色”更是陵川八景之一 庙内金大定五年(1165年)《重修真泽二仙庙碑》记载中有记载:“灵山东北高自龙门尖,西南横抵栖凤掌,凤峦坡陀,小顿大起,屈曲奔腾,有龙幡凤翥之势”“其山灵水秀,草木蓊勃,真神仙所居之胜境也” 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给这座供奉着两位娘娘的真泽宫增添了几分秀美。
苍山,绿柏,碧水,庙宇,有如美画一般,既凸显出神秘感,又彰显出我国古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思想 2.所供神祗 关于“二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