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波动及其影响因素(1945-1970).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46609912
  • 上传时间:2022-01-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8.34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波动及其影响因素(1945-1970)                    作者简介:孙建党,男,河南汝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孙建党(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受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世界市场需求变动、发达国家经济的短期波动等所导致的贸易收支波动,以及外国援助、贷款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1945-1970年期间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很不稳定,大多数国家的国家收支出现了逆差关键词:东南亚;国际收支;贸易收支;经济史F13/17.33:A:1003-9856(2010)01-0044-07国际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是一国居民与他国居民之间的商品、劳务及资本流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项目经济交易的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记录了它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往来的状况,反映了该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对外经济的特点及变动对国际金融的影响考察二战后至70年代初的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些国家这一时期的内外经济状况及变动趋势,对于研究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及其采取的相应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战后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模式的变化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全面考察战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比较困难,但根据有限的统计数据及一些共同因素,我们可以对战后东南亚主要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大致变化做出评估战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收支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与战前相比,二战后、尤其是1946-1950年之间,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东南亚地区的一般状况是,在非贸易账户方面存在着赤字,贸易账户存在着盈余由于缺乏服务类产业,东南亚国家在涉及国际贸易和相关交易时,在远洋运输、银行、保险及其他服务类项目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国家,尤其是西欧战前东南亚接受了大量外国资本,每年还必须向资本输入国,主要是西欧国家支付红利、利息或分期偿还金,由此造成非贸易账户的赤字由于它们自身的无形出口量很小,商品贸易的顺差有利于抵消这些非商品贸易项目赤字而战后的状况则十分不同,非贸易账户赤字继续存在,但普遍趋于减少这是因为尽管一些项目,如远洋运输服务的支付趋于上升,但其他一些项目如外国资本服务的支付总体上趋于下降东南亚国家的非贸易赤字下降,而经常账户的商品贸易收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国家过去是出超,战后几乎全部变为严重入超,使得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收支变得十分不利。

      1951至1960年期间,在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中,服务项目支付常常超过了服务项目收入,这些国家在交通运输、保险和其他服务项目方面,仍然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外债中的服务项目偿付,需要向资本出口国进行大量的支付20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外部经常账户都处于赤字状态2)东南亚国际收支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与战前相比,战后该地区大多数国家与美国存在着大量的贸易赤字与美国的贸易逆差是战后东南亚国际收支的一个显著现象服务项目差额难以得到,但估计基本上是负差,因为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借贷国和远洋运输国战前东南亚许多国家无论是单个还是在整体上,一般来说都是对西欧存在贸易赤字,而对美国则存在贸易盈余,对美盈余被用来补偿与欧洲的赤字而战后东南亚多数国家单个或整体上都与美国存在着大量的贸易赤字,加上这些国家的货币不能够多边自由兑换,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不能用来解决与美国的赤字一些国家如马来亚和菲律宾存在着美元盈余,但其他国家的美元盈余数额很小大多数国家除了贸易外几乎没有任何美元收入来源,几乎没有或者美元储备极少从这一点来看,与美国的贸易赤字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3)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商品和服务项目账户的赤字很大部分是通过获得外国贷款、援助、官方赠款及其他形式的资金来弥补的。

      外部资本不仅成为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且也是保证该地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战后初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在其经常项目交易中的无形项目账户呈现逆差,再加上其商品贸易赤字也在增大,这些赤字通过非正常性收入或[来自wWW]消耗原有储备,主要是通过国际贷款及赠款,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贷款和赠款来抵消的另外,还通过旅游消费、汇款收入、外国政府支出、美国的专项采购支出及黄金外流等途径来弥补[1]战后许多东南亚国家通过外国政府赠款和贷款、国际机构的贷款及外国私人投资等形式获得了外部援助,其中外国政府官方赠款及长期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净流入构成了外部账户平衡的主要部分事实上,在一些国家中,这部分资金形成了资本账户收支平衡的全部[2]例如在菲律宾,这种途径的资金分别占到赤字的20%战后初期,菲律宾在政府交易账户上存在大量的净收入,主要是美国大量的政府支出,包括军事支出和退伍军人抚恤金1945年至1948年12月,这些收入总计约13.8亿美元1949年至1951年之间,菲律宾从美国获得的收入估计为6.5亿美元[3]再加上美国对菲律宾的贷款、赠款,包括对菲律宾的战争损失赔偿等,成为战后菲律宾获得国际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美国政府的支出成为菲律宾国际收支的主要平衡因素,也是菲律宾的商品贸易账户出现的严重赤字的重要因素[4]泰国在二战期间向盟国提供了物资,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储备,战后初期用来弥补进口所需的资金,但部分是通过外国贷款值得注意的是,整个20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地区接受外国私人投资相对较少,没有构成该地区各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东南亚地区政治和军事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战后初期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实行的限制和敌视政策,不能吸引大量的私人资本流入[5]与私人资本流动所占份额很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国家在官方援助的分配方面占有可观的比例实际上,私人资本的有限流入常常被来自官方渠道的数额相对庞大的双边和多边援助所弥补例如,印度支那3国的入超和预算赤字则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来提供资金弥补,1955年美国对印支3国的援助达到了4.03亿美元[6]1955-1961年期间,美国仅对南越提供的援助就达到18亿美元[7]但是,这些来自外国贷款、赠款、援助等形式的政府收入,与战前政府账户的净支付不同,这些都是临时性的或非正常的支付,不具备持久性特征政府支出在战后东南亚各国国际收支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并且以政府账户、大宗外交费用支出、对国际机构的缴款及其他与国防有关的不确定项目等商业进口的形式出现。

      一定程度上这些支出属于商业进口,这增加了商品贸易赤字总的来看,战后时期东南亚各国国际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商品和服务项目经常账户收支的不平衡其中一些国家较为有利,如马来亚和新加坡等的国际支付没有太大的困难,但由于其出口产品的价格波动,使这些国家时而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而另外一些国家如泰国等,国际收支面临的困难较为严重,这些国家的进口常常超过了出口,这些国家维持军队和工业化计划的实施,需要通过长期借贷或者外国援助等途径来获得资金而像南越、柬埔寨和老挝这些国家,其进口远远超过了出口,国际收支面临极其严重的困难[8]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波动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整体上很不稳定,常常出现大幅波动就统计资料来看,我们能够得到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商品贸易数据(大多数无形贸易项目的数据无法得到),根据东南亚各国的商品贸易差额,我们可以在整体上评估出这些国家国际收支波动的大致状况因为二战后至60年代末,商品贸易在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品贸易差额通常是东南亚各国国际收支中的主要部分,贸易收支的波动对东南亚各国国际收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国际收支波动问题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商品贸易收支变动状况。

      战后初期,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出口削减,整体上在世界贸易中呈现贸易赤字,尤其是对美贸易逆差大幅上升,直接导致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国际收支中美元赤字的增加1947至1949年之间,东南亚普遍存在大量入超,导致该地区贸易收支各方面的恶化1949年美国的经济衰退导致其进口需求锐减,这极大地影响到了东南亚原材料的价格及其出口量,进而加剧了东南亚地区的美元短缺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贸易账户赤字总额比战前大幅上升缅甸及马来亚和新加坡等英镑区国家,与英国及区外其他英镑区国家的贸易入超较大,英镑贸易赤字超过了贸易赤字总额,其中部分是通过与非英镑区国家的贸易盈余来抵消的而印度支那地区、印尼、菲律宾与泰国等非英镑区国家,与英国及区外其他英镑区国家的贸易赤字相对较小,它们与美元区(主要是与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赤字,在1946-1947年间总额分别达4.09亿美元和5.23亿美元[9]这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美元短缺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缅甸与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赤字数额相对较小,而马来亚和新加坡则几乎一直存在贸易盈余然而,这些国家同样存在美元短缺问题,作为英镑区成员国,它们必须把其美元收入上缴集中,并从英镑区美元储备基金中获得美元份额。

      由于英镑区整体上美元短缺,作为英镑区美元储备净供给国的马来亚和新加坡,也限制了其美元支出,其美元短缺问题主要是由整个英镑区的美元短缺造成的[10]到1949年底,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赤字开始下降1950年,该地区在战后首次出现出超,出口开始增长,进口呈现下降,出超增至6.43亿美元这是由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东南亚地区战略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大增,造成原材料生产国的出口价值大幅增加,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该年度仅马来亚和印尼两国的出超就达到6.68亿美元,占东南亚地区出超总额的83%[11]而印度支那仍然保持着长期的赤字1951年后,东南亚整体对美出口盈余下降,该地区重新出现的贸易赤字,几乎都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贸易赤字菲律宾和缅甸的对美贸易开始转入超;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对美出超下降[12]50年代中后期,马来亚和新加坡、印尼、泰国和柬埔寨等与美国的贸易出现盈余这虽然有利于减轻这些国家的支付压力,但在50、60年代东南亚整体上很难保持国际贸易和支付平衡[13]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朝鲜战争时期经济的短暂“繁荣”后,从1955年开始,一些重要的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降,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出现恶化。

      直到1959年,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状况才有了明显的改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出现了大量贸易盈余,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也大幅削减,缅甸的贸易收支大致相抵,菲律宾则出现了贸易盈余这种状况持续到了1960年1961年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贸易收支的赤字逐渐增大马来西亚的贸易盈余大幅下降,但仍呈现贸易盈余状态而印尼在1961年则出现了约600万美元的赤字菲律宾的贸易赤字猛然上升到1.47亿美元,虽然在1963年有了明显改善,但之后又陷入赤字状况泰国和南越的贸易赤字在不断增大,尤其是泰国的贸易赤字从1961年的800万美元剧增至1963年的1.44亿美元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贸易收支虽仍然存在大幅波动,但整体上呈现盈余状态,尤其是在1970年两国的贸易盈余分别达到了1.59亿美元和2.72亿美元东南亚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存在着大量的贸易赤字,尤其是在1966年至1969年之间,这些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十分不利这一时期菲律宾、泰国和南越都出现了巨额的贸易赤字,其中1968年这3个国家的赤字分别达到了约4.45亿、1.93亿和12.32亿美元,严重影响到了这些国家的国际支付地位总体上看,除了朝鲜战争时期,二战后东南亚许多国家对美贸易中存在着巨额的贸易赤字。

      由于对美出口是东南亚国家美元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导致东南亚整体贸易收支呈现赤字,出现严重的美元短缺,这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