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童年的水墨画23.docx
6页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总课时:二 第二课时 执教者:刘田一、 教材简介《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相约去溪边垂钓、去江上游泳、到林间采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的每一首小诗,都突出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简约、凝练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令人回味无穷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能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以“朗读为主”,从流利读入手,再到美读,步步升入,升华情感,让学生享受朗读的快乐三、学情分析:我共有学生49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能学习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够运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并从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快乐和妙趣五、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六、教学难点: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并从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快乐和妙趣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回顾场景1.出示“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的诗配画2.回顾画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并说说本文的三首小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板书“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设计意图:想象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用一句童趣诗和充满闲情的水墨画导入,激发孩子们心底的童真与意趣,让学生在开课就有了情感的共鸣二、品读感悟,学法总结(一)学习组诗第一首《溪边》1.指名读诗,在诗中寻找画面过渡:在溪边感受鱼儿出水时的欢乐,在江上看到过浪花拍岸的欣喜,在林中倾听过雨滴坠落的声音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溪边》,请一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学生交流: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3.找一找诗中哪种景物描写得最美,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跟同桌讨论写得好的理由4.指名汇报预设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就像绿玉带一样平静1)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柔美、溪水的静和绿(2)语用联系:“……像……一样”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3)想象画面,指导朗读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初步引导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能激发了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预设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1)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2) 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句的含义3) 描述画面,以读促悟预设三:“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1)学生分享自己的钓鱼体验;(2)通过分享,体会钓鱼的乐趣;(3)想象鱼儿出水时“扑腾一声”的动态画面,并指导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是课堂中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肯定5.想象场景,体会景美、人美、情美的主题,引导学生用“美”字展现溪边垂钓的心情6.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诗句的方法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垂柳的柔美和溪水的平静,这样的理解句子的方法,我们把他称之为“想象画面”,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又让大家联系自己的钓鱼体验,感受孩子们垂钓的快乐。
因此,理解句子的常用方法有:一是想象画面,二是联系上下文,三是联系生活体验板书三种方法)三、示法助放,感受童真过渡: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走进《江上》、《林中》(只要题目)这两首小诗,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和同桌一起读一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用这样的句式: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描述诗中的画面预设一:《江上》(1) 指名读诗;(2) 对比读,找不同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是哪个小孩子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个个小脑瓜3) 体会“水葫芦”的游泳技艺高超,带着入水的动作读诗,体会孩子在江上游泳时的快乐4) 男生齐读《江上》,体会戏水之乐预设:《林中》(1)指名读诗(2)出示句子,提问:两处斗笠分别指什么?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3)女生齐读《林中》,感受采菇之趣设计意图:在第一首《溪边》学习的基础上,本环节中可以放手地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联系上文”、“结合生活体验”的方法去体会江上戏水的快乐和林中采蘑菇的趣味,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比读、带着动作齐读等方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四、分享童年,童趣绵长。
1.在音乐声中,呈现各种童年游戏的画面,老师话外音:童年的意趣是潜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要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你一定可以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童年最可爱的模样请把这首童年的小诗继续写下去吧!——童年,是…… 2.全班练笔分享设计意图:本环节都放置本班学生自己的照片,学生在回顾童年时光时,更容易引起共鸣五、拓展带文,学法巩固 过渡:今天,不止是我们,冰心先生也用他的笔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童年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冰心的《雨后》雨后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生自读短文,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泥裤子”指什么?【设计意图:在“童年的美好生活”的主题上,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雨后》,以“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这样的句式描述画面,做到一课一得。
在理解“泥裤子”时,这样进行学法迁移,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语言、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六、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生活体验溪边垂钓美,江上戏水乐林中采菇趣,童真童趣多六、作业设计:1.背诵《溪边》;2.推荐阅读《繁星·春水》【设计意图:再推荐诗集——《繁星·春水》,引导孩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