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课标解读.docx
3页《认识时间》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 了 "经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理解多见的时间 单位的量,掌握基本时间知识和技能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证明等数学 活动中,学会思考,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 "能认识钟 表,了解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 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时间知识〃二、课标解读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 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 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时间单位的理解是较抽象的概念, 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和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学生掌握抽象时间概念难度 很大,本单元注重从现实情境引入,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汇总,在解决问题中 理解和把握使之可以感知详尽的内容,使学生体验、感悟、理解时间长短, 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利用学生熟悉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帮 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时间概念中时、分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1. 教材中呈现学生熟悉上课情境图,由钟面时间引入,调动学生兴趣,激 发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数一数〃“填一填〃和“拨 一拨〃的两个层次的活动,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和"分〃两个时间单 位的关系。
2. 通过操作教具、学具,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认识 种面的结构重点了解"走一格是1分钟〃"分针转一圈,是60分钟〃两个层面的知识3. 借助模拟动态操作"拨一拨”,呈现分针运动与时针运动间的关系,发现 钟面上分针与时针位置变化,直观认识“1时=60分”这个直观动态的过程,促 进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的难点二) 注重分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悟,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知识获得依 次归纳1.教材中通过从“4时开始数”的活动,呈现3个实物钟面,并以与电子 表对照的详尽时刻的持续变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时间2.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每个钟面上分针走过的区域及指针转 动的方向,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读出时间的方法,这样的 方式也解决了学生难于说出是几时半的学习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正 确读出时间方法,应由时针、分针的位置共同来确定三) 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鼓励学生多角 度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1. 在情景图中,让学生理解题意,分层次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展开 思考的思维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决 问题的策略,应予鼓励。
2.结合问题的信息,进行“排除法“的推理思考,强调 “步骤完善,理由充分”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推理方法,教师 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法加以表达,培养学生推 理能力,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四) 注重操作活动中知识的强化,将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解决 问题的全过程,积累丰盛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四”能1. 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或者数学游戏,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 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如练习二十三中第4、5、6题 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例外事件进行时间进行判断,唤起自己经验基础,展开分 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大凡方法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 活动经验2. 在情境图中引导培养优良的思考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进行有序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的“四能”五)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有用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活动 中运用知识,有序表达,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同时加强学生惜 时教育1.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简易理解的,在教学中 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学具、多媒 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知识,直观理解突破 教学难点。
2. 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 作,以及操作体验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盛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些生活中多见的实例,使学 生对时间的的认识更详尽、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爱护时 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优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