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了解课文布局,理清课文写作依次 3、探寻三种动物被错杀的理由,明白道理:这么良善的动物,人类的挚友,就是由于人们没有留心调查,被错杀了使学生体会到“遇到事情要擅长调查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伤害无辜 4、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爱好之情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可汗富有可怜心、良善之心的赞扬 5、体会从大故事中的小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表达方法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消去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文: 1、听写、指导生字词 聪明伶俐 悠扬 入夜 盗贼 差遣 口干舌燥 埋怨 清澈 包袱 淙淙 毒蛇 搭救 粗枝大叶 留神“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闷头不语”和“埋怨”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留神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他回到方才休息的地方,拿起包袱,抬头一看,只见石崖顶上躺着一条大毒蛇,正呼呼大睡??”在这里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商定 “您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并列、后面对前面的补充 B、 用“既??也”说一句话她多才多艺,既会跳舞,也会唱歌这个动物既不像鹿,也不像马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可怜 ③可汗富有可怜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商定 3、可汗结果说“切实没手段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 “我非把它捉回来不成!”用“非??不成”说一句话 4、分别谈谈你对猎人、农妇、阿尔拜,以及对狗、猫、乌鸦的看法 5、这样好的狗、猫、乌鸦为什么遭到了错杀? (明理:假设遇事不经过留心的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那么,良善的人也会办错事,甚至会伤及无辜,伤害忠良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 其次课 格萨尔王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酥、陌、犊、妥、缴、蹬、靴”7个会认字,一个多音字“哈”。
理解“酥油、目生、牛犊、妥当、交纳、马靴、爱戴、田野荒郊、抬头挺胸”等词语 2、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故事 3、了解唱词中运用“比兴”的手法从唱词中了解亲情 4、感受格萨尔的大胆、良善的英雄形象,赞扬他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精神 复习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格萨尔王子名叫觉如,是藏族传闻中的神灵和英雄他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歼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有一年,岭部落遇到连年不停的大雪,人畜很难存货,觉如允许岭部落迁移玉隆,是岭部落的百姓在哪里开头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英雄 2、嘉察的唱词中唱到“野牛”、“老虎”是想说明什么? (运用比兴的手法,兴是指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说明凶猛的动物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觉如更不能伤害自己的亲人 3、说说格萨尔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胆、为民造福、无私的英雄形象 4、理解、听写词语 酥油、目生、牛犊、妥当、缴纳、足蹬、皮靴、堂皇堂皇、百味俱全、抬头挺胸、震耳欲聋、妖魔鬼怪、田野荒郊、爱戴 酥油:从牛奶、羊奶中提出来的脂肪。
蒙、藏等族人民的一种食品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杓搅动,冷却后凝聚在上面的一层就是酥油 哈达:藏族和片面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庆祝用的丝巾或纱巾,多用于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反义词:万籁无声、万籁俱寂 爱戴:爱戴、拥护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 冬不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扶助学生熟悉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4、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情,感悟王子的大胆无畏的品德 5、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闻,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做“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体形浩瀚性情残酷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大胆地与瞎熊举行了强烈地搏斗,结果,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陈述给国王听无比悲伤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憧憬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大胆、良善、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复习课文 1、冬不拉是什么?(一个王子的名字、一种为了纪念这个王子的乐器 2、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自然段) 大胆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3、乐器冬不拉的来由是什么?(王子为民牺牲后,阿肯的琴声既悠扬地向国王讲了事情的经过,表达了人民对王子的憧憬和颂扬此后冬不拉这种弹拨乐器就寄托着哈萨克族人民对自己的英雄王子的憧憬,而流传至今 4、阿肯是如何弹奏的?一起来读第15、 16自然段,“视死如归、低回悠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请你想象王子与瞎熊博斗的过程,用自己的音乐来模仿一下 5、解答课后第三题,理解成语的意思 坐卧不宁 冥思苦想 视死如归 如泣如诉 a.先确定要查的语素(成语中不理解的字),查字典弄清它们在本成语中的意思; b.归纳出成语的意思; c.再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一步理解成语的意思。
例:冥思苦想 先查字典,冥:沉重的意思;再想,“思、想”:都是“思量”的意思,整个成语就是“苦苦地想,沉重地思量”的意思;结果联系上下文,王子牺牲了,而国王又日夜渴望儿子平安归来整日都坐卧不宁,怎么把这个噩耗报告他,又不至于使他过于悲伤呢?人们一向在用完心思思量,却想不出好手段,这种处境就是“冥思苦想”像这样经过自己动手查、动脑斟酌,学生就能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以及在什么处境下使用这个成语了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担心宁常形容心绪烦乱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音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嘹亮节奏清晰,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嘹亮,节奏明快 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辛的任务 一筹莫展:筹:筹划、战略;展:施展一点策略也施展不出,一点手段也想不出来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分外慌张 6、练习: A、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 míng) 骏马(jùn zùn) 依恋(luàn liàn) 匕首(bǐ bì) B、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莫() 自()()勇 如()如() ()()不宁 ()死如() ()眉不展 7、听写课文生字词语。
哈萨克族、一筹莫展、狡猾、骏马、隐秘、匕首、赏赐、剁肉、安葬、冥思苦想、乐器、凄凉、依恋、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禀报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火把节 教学目标: 1、熟悉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强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强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强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大胆、固执、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课文纲要: 打定: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打定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歼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大胆、不屈不挠的象征) 复习课文: 1、复习、听写生字词 头帕 披毡 山寨 强壮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杀 熊猫 犄角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人声鼎沸 激情四溢:弥漫着猛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强壮:强壮有力 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特别顽强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商定而相互一致 形近字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强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打定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4、火把节是怎么来的,它象征着什么? (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大胆、固执、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3、熟悉文章前后句子响应的写作特点 课文里有几个分外好像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并说说它的好处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庆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加入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庆火把节! (课文运用了响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彼此响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庆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猛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