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群英2904-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点睛.doc
4页小学科学论文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点睛磐横镇中心小学 陈群英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用多媒体技术辅助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具有多种多样变化,变小为大、变少为多、变静为动、变虚为实、变长 为短......学生在多媒体技术营造的环境中活跃思维,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多媒体技术 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点睛之笔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更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 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 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科学课中的探究需要良好的科学实验室资源作为支撑 的;组织学生去野外进行科学考察,离不开自然保护区和郊外公园等自然资源;与科技馆结 合小学科学课程配置相应的“探索课”,要拥有相关的科技实验或演示设备,但并不是所有 小学都能提供这些足够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就能克服这些弊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 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集图片、动画、音效、语言、解说于一体是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使实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更能解决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问题一、 变小为大实验教学中教师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 运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很常见的,而演示实验的收效是与学生的观察 效果相关的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学生的观察造成了阻碍,影响了实验教 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扩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 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它不仅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的“所见”、“所听”提供物质基础,还 能协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以求 在探索中更好的发展思维,提高操作技能[2]这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利的用多媒体教室里的展示台可将昆虫、树叶、花等的色、形、内部结构放大,也可将实验 过程中的声、光变化等一些实验现象放大地反映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种子的萌发》一课,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教师拿着小小的豆子演示讲解实验的能见度太 低,让学生白行观察教师逐桌指导讲解是不切实际,如果解剖种子时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 作,学生们清晰地看到了教师的操作过程,并能清楚的看到放大的胚根、胚芽、和子叶。
这 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 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二、 变少为多一些实验器材结构较为复杂、灵活,单从实物投影仪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利用多媒体 技术可以变小为多,特别是教学动植物知识时,学生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实验室的实验 器材的缺陷,学生很难看到这些动植物,并很难理解这些动植物的共同特征利用多媒体技 术可以从网上搜集资料、图片、影片,大量的生物或生物的各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 面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多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六年级下册的《微小世界》这一单元中,从《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到《用显微镜观察 身边的世界(三)》每一节都需要大量的实验素材,如各种昆虫的口器、足、复眼、触角标 本,各种岩石晶体、叶表皮的气孔、口腔上皮细胞、变形虫标木等等实验室中的材料少之 又少,教师在生活中收集的素材也是有限的,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结合大量的媒体图、 影像,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四年级《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教学要求认识茎的特征——茎上有“节”,从认识典型 植物的茎到认识一般植物的茎上“节”很明显,但是其他植物的茎上有没有“节”呢?教师 可在课前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许多教材之外的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植物的茎,有攀沿的、匍 匐在地上的、有直立的、有弯曲的等等。
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了许多不同种类 的、教材中没有的、平时较少见过的植物茎,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总 结,感受充分,认识了茎的本质属性——都有“节” 0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图片、 影片,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观察,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三、变静为动认识自然界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需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教材中往往有某些自然现象, 因为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身经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只靠讲解、挂图、幻灯片等来辅助 教学是难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的[2]这时,对于一些不易直接观察的白然现象乂难以用语 言表达明白的,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使抽象、静止的事物变得形象而生动, 展现这些运动及现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事实准备,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廿食和月食》一课,用多媒体动州技术来模拟三球转动,演示三球位置的变化过程, 并配上太阳光线的照射,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先播放日 食发生时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发生口食时太阳被某个球形天体逐渐自右向左地挡 住并复原的真实片断期间天色由亮到暗再到亮的景象让学生感到惊奇不己,他们的心灵受 到强烈的震憾。
此时再让学生结合LI食发生时的现象分小组讨论:口食时太阳最有可能被哪 个天体挡住了?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日食,并尝试做模拟实验,最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地、月三个星球的运动过程,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 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时,这时廿食就发生了以此来细化学生的模拟实验,这样既突破了教 学的难点,同时又使学生注意力始终被吸引,兴趣被调动到高潮II食的成因这个讲不清, 道不明、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科学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当然应 该以实际操作为主在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化动为静,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在 教给水加热时,要求使用酒精灯课本上有插图,但图是静态的,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用 多媒体就能化静为动:第一步,出示酒精灯,让学生认识酒精灯讲到什么部位,就闪一下 什么部位,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记忆第二步,做一个点酒精灯过程的动画:先出示移 去灯帽的过程,再出示怎么点火,最后出示灯芯被点燃的图画,重要的地方,如点灯时手的 位置等都重复播放,并加以文字注解,播放时教师再配合讲解点燃后,出示一个问题:为 什么要由下往上点火?第三步,出示一个燃烧着的灯芯的特写,让学生观察比较火焰的三层 颜色的区别:外层是淡黄色的,第二层是桔红色的,最里边一层是浅蓝色的。
然后,出示标 注,让学生记住最里边的一层叫做焰心,第二层叫内焰,最外边一层叫做外焰同时介绍外 焰的温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加热第四步,多媒体演不如何熄灭酒精灯,“桌面”上的酒 精灯帽“飞”到了灯芯上,灯熄灭,同时强调一定要用灯帽盖灭火焰演示后,同桌之间相 互思考、讨论,并让各小组实际操作一遍最后,演示加热试管出示一根试管,装入少量 水,试管夹从上半部分将试管夹住,酒精灯的外焰正好给试管的底部加热,并且把实验中的 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配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演 示完毕,再让学生夏述,要求正确回答出给水加热的方法:试管里装多少水?试管夹夹在试 管的什么部位?试管与火焰的角度?用哪部分火焰加热?等等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 酒精灯给装水的试管加热,并仔细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3]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 对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都给以强化,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注意事项,相信学生的动手实 验能力、观察能力都会有一个大踏步的提高四、变虚为实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内容时间非常长,肉 眼很难觉察,或者内容比较抽象,即使用图表、模型等手段亦表现不出其自然现象。
对于这 种情况,学生学习时比较吃力,教师教学时也感到伤脑筋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一 难题迎刃而解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起到变难为易 的效果,使得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 使学生乐意去学三年级《风的形成》就是其中之一风只能感觉到而看不到摸不着,更别说让学生看见 冷暖空气的对流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制作一个冷空气推动热空气流动的动网场景,让 冷空气流动过来,推动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再由冷空气来补充整个流动过程的动画场面, 可以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一•杯水的观察》这一课时,课余有学生提出问题:水在自然界中是怎么循环的? 这个问题单靠教师口头表述,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 把内容制作成课件,水在地面上通过阳光的照射开始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上升到高空遇 冷变成云,云和云之间相互碰撞,形成下雨现象,水又回到了地面上,这样就形成了水在自 然界中的循环内容就显得直观、形象了但学生可能有疑问:水是通过什么样的形态上升 到高空的呢?其实这里就要涉及到“水蒸气”的问题了,水蒸气犹如空气,无色无味,学生 不可能察觉,怎么办呢?怎样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呢?利用课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 题。
把水蒸气设计成带有一点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能观察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水在自 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变虚为实,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感受就深刻,从中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 出结论,解决了问题当然,这里所指的虚,并非是知识点的空乏,而是说在小学这一发展 阶段,单靠想象难于理解透的时候就需要其他教学手段的参与多媒体的出现,疏通了学生 思维上的障碍,使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实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技术使教学突破了地域和时域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自 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条件,改变被动的、被支配的、 受监控的地位,大大扩展了学习者的信息来源五、变长为短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 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在课堂上是不可能把这些短则数卜天,长则数月的 过程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地表现出来,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了解大自然中无穷的知识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 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 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
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在《蚕 的生命周期》这一课,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 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 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 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杏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些学生独立研究环节,如观察风仙花的种了、根、茎、叶等,但要研究风仙花的生 长过程,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风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就十分重要多媒体 课件信息容量大,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 根木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逼真地展不自然界中的 各类动、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含学生的观察活动, 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发、放大,让学生抓住了芥类动植物的特征,既扩大了学 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总之,多媒体技术以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成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点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