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doc
7页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來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 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 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 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乂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 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 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乂能融 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 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來越发挥着它口身的作 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己 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 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 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朵,从单纯的书 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 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 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 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 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应赋「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 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1、绳串联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 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 时,为了便丁•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來,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丁•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 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 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 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 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來,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 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 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3、 帛书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 后成卷存放,由丁•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4、 石经石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 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 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 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F《熹平 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5、 拓印卷轴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 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來这种方法乂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 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丁•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 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 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乂出现一种 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 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 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來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 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 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6、 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 再裱以前后护封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 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 11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
由丁•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 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増加,乂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 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來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 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 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 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 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 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來, 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 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 《龙龛手镜》,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白一方》,以及 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 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 “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 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
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 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 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 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己十分兴 盛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 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半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 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來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 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 十分考托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 籍的刻印、装帧水半來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儿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 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公元11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海 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 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乂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 装订工匠也來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乂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 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 总计超过200种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 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 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 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 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 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 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 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 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 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 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 词等书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 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 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 少见的如元大徳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亳米,宽280毫米,而整 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亳米,宽200亳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 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 封皮用硕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 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襁糊,贴上封 皮后,裁切上下书口。
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 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矶、 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番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 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 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 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 出版印刷的中心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 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尺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 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 部门还设有印刷所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0 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 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 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