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历史转型问题的复习.ppt
21页■社会转型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 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人 类社会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 定程度,所引发的突破原有模式 的全方位革命性变化• 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 •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 •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 •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 • 从邦国联盟到专制帝国 • 从专制帝国到近代国家 • 从殖民社会到民族国家 • 从封建等级到等级君主 • 从等级君主到君主专制 • 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 • 从君主制度到民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 • 鸦片战争以来——主权残缺 • 洋务运动以来——经济变革 • 辛亥革命运动——政治变革 • 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性质 • 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 • 一化和三改造——初级阶段 • 改革开放以来——????• 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 •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 多元无关的分散世界 • 多元相关的整体世界• 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商业资本主义时代 •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地中海中心的时代 • 大西洋中心的时代 • 太平洋中心的时代• 社会转型是复杂变迁过程,它既包括对旧 体制逐步破除,也包括新体制全面确立。
•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互动和制衡 • 促成社会转型的因素很多,根本因素是生 产力的发展• 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思潮又往往引领这社会转型 • 历史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 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事 关命运兴衰 • 由于较早地完成向农耕文明转型,中国成 为文明古国之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因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国一 度灾难深重,虽经百年的摸索与奋力,当 今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当代世界有影响的主要大国,几乎都是在 近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向工业文 明过渡的国家•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 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 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战 国开场”时秦的“国情”和所面临的“ 时代潮流”分别是什么?•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 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 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 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 革命’……” • 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取得“大大地改 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 ?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若干措施为 例,分析决策与“成就”间的关系。
• 清朝康雍乾年间(1661-1796年),距 北京约 8000公里之外的大西洋岛国英 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思想与对外 关系领域均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这 些事件共同促成了这个岛国神奇崛起 • 请列举这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体 现出怎样的时代潮流?• 康雍乾年间(1661-1796年),清王朝曾出 现盛世局面,赢得不少欧洲人的羡慕,但 在此后仅100多年,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就被彻底改变 • 在英国神奇崛起之时,乾隆帝(1735-1796 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等方 面采取了怎样的国策?请结合这些国策概 括指出导致清王朝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的主 要原因 • 从秦兴清衰的历史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 鞅……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 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 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此次 转型是从封建到帝制……” “我国史上第二 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 后才被迫开始的……此次转型为从帝制 到民治时代——唐德刚《晚清七十年》⑴如何理解第一次转型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到某一 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 ⑵第二次转型时期,出现哪些社会思潮?如何看 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⑶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 动因:内发所至/外冲内发双重影响; • 背景:古代封闭社会/近代开放社会; • 变化: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 目标:安定社会人心/荡涤封建文化; • 范畴:中国传统思想/西方民主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家的任务是为社会 和本阶级编造幻想,……思想家或理论家 编造幻想并不是出于好奇或别出心裁,而 是现实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 内容几乎涉及近代史各个领域其进程从19世纪 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转 型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 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是指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 ,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变迁, 其实质是传统体制获取现代功能,从一种稳定状 态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使传统获得现代性的 变迁过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也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 重要社会转型,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 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 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 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 他主张将1911~1978之间当作历史整 体看待,国民政府未能完成社会转型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 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关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断限,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 在19世纪前60年,认为清王朝在百多年的统治后,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而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张,落后的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 主义近代文明的影响,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的积累,导致了这 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走向。
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社会形态结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动,社会群体的 结构也开始向现代转型;民众生活方式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方式和 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 的沉沦与进步共生,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 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还有人 将1840年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历程看作一次失 败的尝试,由于传统社会内部机制的限制与现代化外部条件的险恶,中国传 统社会非但未能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最终却在近代化过程中崩溃,因而 中国现代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不得不做出新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为现代社会的整合与重建提供了主体性文化结构和价值原则,中国共 产党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力量《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社会 转型笔谈”专栏,结合纪念抗战六十周年,刊登了抗战史专家魏宏运、王桧林 、王建朗、荣维木四人的文章,从抗日战争及其胜利对中国社会转型、抗战 中的中国与20世纪的国际外交体系的变动等角度,探讨了抗日战争对中国近 代社会转型的意义。
• 《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是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 会转型为主题的论文集,收录的30多篇论文从不 同视角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揭示了晚清以来直至现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与艰难历程《晚清 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则 是一本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将清末宪政改革置 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坐标系中考察的著作该 书通过对官制改革、地方自治、政治参与、宪政 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具体考察,并与日本明治维新 相比较,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的成败得失,及其 对晚清中国政治转型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 影响• 第一时期:1840一1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军事 侵略,中国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运用 传统政治、军事、经济资源进行全面抵抗,但反 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 第二时期,1860年左右一19世纪末,随着西方军 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 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 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 、中华民国创立 • 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转型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转型• “多元一体”——“封邦建国”——“专制帝国” • “贵族政治”——“门阀政治”——“精英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