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ppt
30页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王俊 0519-86696829 jyswj@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1、教学设计有目的性 2、教学设计有阶段性 3、教学设计影响个人发展 4、教学设计有系统性 5、教学设计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1、教学设计有目的性教育是指向个体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目的在 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教学设计有阶段性即时的教学设计:备课长期的教学设计:一组课,一门教程或教程 系列(材料的有效选取利于减轻教学设计负 担)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3、教学设计影响个人发展问题: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与无计划无指导的学习的区 别是什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 育上的不利者”,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 己潜能的平等机会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4、教学设计有系统性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模型教 学 目 的修改教学制定测 验题教学 分析学生已 有经验陈述 目标总结 评价过程 评价教学 媒体教学 策略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点:目标、材料、评 价工具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5、教学设计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信息 加工八阶段论)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接受刺激,注意,选择性知觉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存储回忆阶段:提取信息概括阶段:举一反三,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教学是一种外部事件,教学设计的目的,就 是要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计1、新课程三维目标 2、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3、教学目标的叙写二、教学目标设计1、新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三部 分“课程标准”中第7条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 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育部,2001)《纲要》中三维目标的提出,符合了当 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了对 知识的理解两个问题:①各科课程标准的编写者阐述三维目标时, 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部,2003,P4—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三块:u通过必修与选修的学习,在五个方面获得发 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u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u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 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教育部,2003,P6—13)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出 现了种种偏差。
迷茫和形式主义并存2、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①关于“知识与技能” ②关于“过程与方法” ③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①关于“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中的基础)u知识:“是什么”的问题(what)包括三种 类型:A.命名,给物体的类别以称呼 B.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 C.知识群,各种命题和事实的聚合体u技能:一是动作技能,如写字、打球等;二 是动手操作能力,如实验操作等技能获得的表现:连贯、精确、在一定时 间内完成2、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②关于“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中的核心)u过程:即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能 力how)运算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知识,能用此 规则完成练习,则是智慧技能u方法:即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 、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是学生在应付外 部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启发: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作为“过程与方法” 中的两个部分,其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以作文为例,知道什么是动词、名词、 实词、虚词等,是知识目标;会造句、会把 句子连成段,是智慧技能的目标;词用得恰 到好处,是认知策略。
2、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③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人行动的一 种内部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人的行为 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和复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 用的一系列结果而获得的,而且往往是附带 性的,不是预先计划好的,也要经过相当长 时期才能逐步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 经验的结果而突然发生的二、教学目标设计3、教学目标的叙写 ①目标的三个层级:培养目标(办学宗旨)——课程目标——课堂 教学目标 ②课堂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是行为主体,“学生应该……” 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根据地图”,“在10分钟内,能做完 …” 表现程度:“至少写出三种方案”,“完全无误”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发学习动机 2、引起学生注意 3、指导学生编码 4、安排学习条件,促进保持 5、提供线索和获取线索的策略 6、呈现情境,促进迁移 7、练习 8、反馈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发学习动机 ①人类行为的动机非常复杂:种类,产生,发 展,决定行为的“动力”和方向在教育中亦有 种种表现 ②需要 动机 诱因(外部刺激) 由诱因引发的动机,依赖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 ③目标的设置、榜样、强化、问题情境三、教学过程设计2、引起学生注意 ①注意的过程一般认为是一种暂时的内部状态 。
一旦注意某种刺激后,就只对该类刺激予 以加工 ②引入新奇刺激,变化音高,下划线,斜体, 黑体,图画,示意图,节拍,音律要注意避免干扰性无意注意三、教学过程设计3、指导学生编码 ①知觉到的信息,转化成一种最容易被存储的 形式——编码 ②呈现编码方案(表格、图形、打油诗),以 问题为形式的言语指导(连续对话、问题暗 示了所需要的答案)三、教学过程设计4、安排学习条件,促进保持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 5、提供线索和获取线索的策略针对“回忆阶段”,让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线索 可以增强学生信息回忆量三、教学过程设计6、呈现情境,促进迁移情境的多样性,可增加迁移的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练习 8、反馈(动机阶段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 定)案例:关于“推断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科学课)教学事件 功能1.教师指引学生注意寒冷天气时 1.建立好奇 窗上的云状花纹、一杯冰水留下 心,激发动机 的水圈、朝镜子呵气时出现的雾 气提问学生这些事件为何发生。
2.给儿童锡罐和冰块 2.提供刺激物 3.告诉学生把冰块放进锡罐中,观 3.创设刺激情境 察锡罐外发生的情况. 指导集中注意 4.要求学生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 4.言语指导来刺 况.“雾气”“水滴”“罐底的水圈” 激先前知识 5.提问学生能从他们的观察中推论 5.发现学习规则, 出什么.“液体是来自空气中的水” 提供反馈.6.为学生指出其他的选择.它会不会是其他 6.建立预期 液体?是否可能来自锡罐的金属?如何检验? (检验) 7.我们怎样才能分辨出这种液体是水呢? 7.回忆习得规则 (“尝一尝”) 8.如果水是由金属产生的,那么当把它擦掉时, 8.回忆习得规则 会发生什么?(“锡罐重量减轻”) 9.如果水来自空气,那么当水聚积在锡罐上时, 9.回忆习得规则 罐的重量应该怎样?(增加),利用天平观察. 10.要求学生回忆蒸气是由小水地和水蒸气构 10.回忆习得规则 成的.空气中肯定含有水蒸气. 11.要求学生说出:A.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B.他 11.用言语指导编 们推断出的结论;C.他们如何检验自己的推论. 码,提供反馈。
12.要求学生在另外两三个新情境中作出并 12.概念和规则 检验推论,描述所涉及的操作和推理.可能是 的附加例子的学 A.水的蒸发;B.在一个封闭的圆筒中蜡烛会 习,目的是确保 熄灭;C.在一个倒置的圆筒中气体变成了水. 保持和迁移. 13.再呈现一个新的情境,并要求他们从以下 13.提供反馈的 几个方面来描述它:A.他们观察到的现象;B. 评价. 他们所作出的推论;C.他们如何检验自己的 推论.结语: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场所,是师生对 话的平台,学生在变,教学内容在变.教学 设计只是一个基本架构,而不是具体实施 的步骤.谢谢!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