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doc
3页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首先,宽松式管理是一种少控制,多自由的管理方式,它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觉的按照自己当时的意愿行事,以达到组织的目的请注意概念中的“自觉”二字,大学生作为一个尚在成长阶段的特殊群体,在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不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这时如果缺乏规范的指引管理,就很可能导致放任自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逃课”,“逃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些正是由于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实施“宽松式管理”所造成的虽然宽松式管理对于某些心理成熟,聪明的天才而言,在某种程度有利于他们天分的发挥,但是不能因此一概而论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二八定律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中优秀者仅占 20%而平庸者却占 80% 大学生中自制力差, 依赖性强的弱势群体是主要组成部分, 宽松式管理之于他们是莫大的悲哀啊 难道我们能以牺牲 80%的人的成长为代价来成就 20%的人吗?我们在进行各种管理时,都应顾到社会效益,集体效益,对于那些占有更大比重的,自觉性差,缺乏自制力的群体我们难道可以弃之不顾吗?一味的强调宽松,舒适和自由的校园环境不去正视现实中管理主体及客体身上的不成熟因素,又怎能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最终目标?这样理想化的“宽松式管理”无疑对大学生来说弊大于利。
马克思哲学中说:“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什么?是指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进取心和战胜困难等方面一个人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即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宽松式管理仅仅是外因之一,怎么可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次,宽松式管理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前提,第一,该管理模式必须建立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完备的宽松式管理体制;第二,大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与清晰的奋斗目标但依照当前中国国情和大学生现状,这两个前提现在都无法满足既然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那还有何必要去谈论它的益处呢?再者,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是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阶段,社会有它的规范,不允许丝毫差池,因此这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严肃的,不允许宽松的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定型定向的时期,宽松式的管理只会放纵他们,一旦养成卑劣的行为习惯,将会贻害终生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宽松式管理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学生,甚至大学生猝死网吧多少触目惊心的教训,难道还不够说明宽松式管理的弊大于利吗?其次,坚持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人性化管理现代大学管理的普适理念是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是管理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目标。
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并不是一种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大学的教育目标 [人性化管理]是指:重视人作为一个人具有人性而存在的管理做到在尊重人的本性的前提下,加以引导,进行行为塑造,利用习惯进行管理,注重人的创造力,利用创新推动发展人性化管理不只是局限在尊重人性,更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发挥管理职能,在人性的轨道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重视激发人的创造力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很容易放任人的自由,使人们不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从而使社会出现行为失范,社会秩序混乱,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的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大学有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人才是需要培养而产生的,科学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培养,人文素质的修养也是一种培养,社会角色也是培养出来的宽松式管理在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塑造大学生独立人格等方面,显得过于“无为” 科学研究的精神是严谨的,任何马马虎虎的都是要不得的,而宽松式管理却恰恰很容易让我们大学生孳生不严谨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就显得那么“无效” 我们的大学生大多是要走向社会,在各个社会岗位上建设国家,只有那些经过合格的大学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胜任我们大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
对于这种社会期待,宽松式管理就显得太“无力”了 综论:我方坚持认为,宽松式管理存在太多、太严重的弊端,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弊大于利 我们觉得还有比宽松式管理更好的管理方式那应该是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适度的、服务型的管理,不是过于宽松而是适度严格,不是不管不问而是服务型的管理它应当给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校园秩序,以及一种比较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