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授古脉法抄本》.pdf
17页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 《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 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 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 “古脉法” [①]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 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 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 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 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 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 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 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 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 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 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 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 业。
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 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 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 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 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 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Page 1 of 17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2009-10-18ada99:古脉法.htm表1 周潜川著述目录 我手中存有周氏1962年在河北中医学院讲述“分经候脉法”时的记录稿(目录中的第17 种,以下言及此文本时皆称之为《分经候脉法》),其第一部分述“分经候脉”之由来,全 文如下: 分经候脉法分经候脉法 [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 一、分经候脉之由来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 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 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 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 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 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 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 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 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 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这部分遗产《内经》中 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 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 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 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 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 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 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 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序号 书 名 序号书 名 1 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19温病心法十诀 2 “玄门四大丹”秘授 20试论王叔和 3 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21四川草药简辑 4 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22峨嵋白云禅师考 5 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23医易大要 6 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24太素脉法评介 7 《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 25潜川先生《三焦论》 8 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 26潜川先生《三消论》 9 丹药概要 27经络“里支”内照图 10 “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28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 11 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 29考《奇经八脉考》 12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 30《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 13 气功纠偏药疗法 31《内经知要》述义 14 养生学讲义 32胎胪旨要 15 农村医生卅门33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 16 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 34医学密典(未完成) 17 分经候脉法 35验方回忆录 18 伤寒心法十诀36《峨嵋十二庄释密》 Page 2 of 17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2009-10-18ada99:古脉法.htm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 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 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 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 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 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 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 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 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 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 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 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 死、吉凶 《分经候脉法》的第二部分讲述分经候脉法的具体内容,所述二十部脉的具体的诊法与 主病,实即《丹医秘授古脉法》抄本的主体内容。
但我之所以要以相对而言属“二手材料” 的家藏《丹医秘授古脉法》为介绍与研究对象,是因为如此才能完整地将这个“另类医学流 派”的故事讲下去: 《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写者(如果从它是《分经候脉法》的抄本的视角出发)或撰写 者(如果以为它属再创作),是家父廖厚泽(1923~1998)廖氏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 航海专业,50年代末开始追随周氏学习,并业余为人治病;60年代初以契而不舍之精神从交 通部转业至山西中医研究所,通过正式考试,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了职业医生其后周氏罹 难,众弟子皆受牵连——取消医生资格、遣返原籍直到“文革”后,此案才得以平反这 就是何以《丹医秘授古脉法》中丝毫未言其师之名与学术源流,而仅称“搜採散存民间之旧 论”的原因所在我在此介绍师徒二人的经历,并非是要昭示他们的苦难,而是意欲以此个 案为例,来展示此类早年受近代科学养成教育之人,在接触到中医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与技艺 后所表现出的执着态度与认知方式相比之下,周氏的其他弟子,虽多为中医或西医出身, 但对周氏之学的理解却均属等而下之,不过是热衷于有效之方的学习与实用而已进而还想 以此为例,阐述“中医这门貌似古老、一成不变的学问,实际上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 态”的观点 [③] 。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 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中 才开始见到将两手的“寸口脉” [④] 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诊候人体上·中·下(或五 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 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脉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 或贬地加以评说 《丹医秘授古脉法》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王叔和及从那时开始使用的“独取寸 口”的脉诊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给出了所谓“古代诊脉之法”的具体内容——即“十 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合计二十部脉的诊法与主病不管这种“分经候脉”的诊脉方法是 不是汉以前或王叔和《脉经》之前的文化遗存,但确属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传世医书中所 看不到的内容换言之,这个“抄本”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 所有注释皆为笔者所加,以助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丹医秘授古脉法》《丹医秘授古脉法》 前前 言言 Page 3 of 17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2009-10-18ada99:古脉法.htm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
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 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 [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 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 《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 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 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 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 “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 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 之日,即知牲有沙肝 [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 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 [⑦] ,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 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