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感培养初中语文论文(共3628字).doc
11页文言文语感培养初中语文论文(共3628字)一、初中文言文语感的含义及其特征初中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是以一种感性形态为特征的,其蕴 含逻辑理智因素的意会与领悟能力做为语文的高级综合能 力,可以做到对言语现象、语言现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作出迅速的甄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及整体的把握 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练习才能形成的,其语感具 备以下特征:(一) 文言文具有超语言性文言文语感是具有超越语文 之外的领悟能力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也 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习俗相统一的结合二) 文言文具有创造性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因其具有敏 锐的悟性,能够迅速的感受到语言所要表达的丰富的内涵, 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寻觅到准确的词语及恰当的句 子,这就体现出悟性中蕴含着创造性三)文言文具有整体性把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放在具体 的语境中,完整的去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需要去做具体 的划分和理解在文言文的语感中,它是把语里与语表、语 素与非语素以及语境与非语境等多项意义进行的有效整合二、初中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主要是需要在“读”上下 功夫,如:泛读、听读、领读、赏读、诵读及实践语言等, 通过在不同阶段的文言文的学习中运用不同的“读”的方 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有着显著的成效。
一)泛读一一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所谓的“泛读”,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提纲挈领式 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 的重点,而不需要去思考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二是指进行广 泛的阅读文言文文章,积累文言文的语感在阅读《木兰诗》时,在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这段的阅读的时候,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感情饱满、音韵和谐、节奏强烈以及要运用语速、语调、重音等技巧的变化中国的文学作品与生俱来的声之美,同时在教师的激情泛 读中,不仅让学生在听觉上得到享受,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熏 染早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变得蠢蠢欲动,同时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的欲望,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的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二)听读一一提升学生文言文感知能力学生的听读,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对文言文的听的 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感知文 言文的文学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多种不同的听读 形式:1、教师领读,学生听在教师领读前学生可以闭眼倾听, 在听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记下不懂的内容,在教师领读之后学 生尽量的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其他学生可以予以补充。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在教师领读之后,体会作者在中秋之夜对家人的怀念,采用简略的语言 表述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意2、学生之间的互读与互听学生之间的自由朗读,要注意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在我国的古代文言文中,会出现很多 与现代不同的字音与字形,具有如:形似字与形声字、通假 字、多音字、生难字等如:在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 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挛琬、痿,疡,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 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 争奔走焉这其中就出现了前面所讲的不同的字音及字形,这时就需 要教师多加点拨,让学生根据语境来辨别不同字音和字形的 含义,然后在确定读音,如“啮、腊、当”等,同时也让 学生了解文言文字音和字形产生的原因和识别方法no(三)品读一一体味情感,领会意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历经数代文人墨 客呕心沥血的记载,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奥的古代哲 学这些玄奥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的在中学语文中的文言文学习里,教师需要有计划的去点拨、 启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揣摩和领悟其中的 奥妙,让学生在平常的文言文学习中,逐步感悟出文言文的 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 品味文言文中的“字”、“词”,感悟语言声韵品味主要是运用揣摩的方法对文言文的意蕴进行语感的解 析,需深入文言文的语言内部去感受语言的声韵如文言文 的字、词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譬如:沈复《闲情记趣》 中“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 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应重点品味如:“浓”、“神”等的韵 味2、 品味文言文中的"句”,揣摩作者情感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我们通常所常见的文言句式和文言文的一些固定格式(如: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判 断句和变式句(倒装句)等五种文言句式),从这些不同的 句式中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如:在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文章中:“何以战? ” 这句话就显示出曹刿锐利的战略眼光,同时也体现出其军事 才能在文中曹刿提出“何以战?",这句话就要让庄公认 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并积极争取人民的拥护,为以后 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同时显示出其的“远谋” O(四)咏读 涵咏玩味,感受情趣所谓的咏读也就是有节奏的吟诵,要根据文章的主体对其 内容进行感受和理解,使用错综复杂的强弱、缓急、高低的 语调。
在我们教授文言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次的诵读, 并将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这段文字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庭院月色, 然后在通过两个反问句使人深思,抒发了作者在面对月光所 发生的感触这是一篇极具情趣的文言文,其表现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 感情,通过仔细的品味,采用不同语调的吟诵,就如弹出一 支清新的曲调,潺潺流水淌过卵石,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不断吟诵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音韵美五)语言实践一一实现文言文语感迁在我们的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只有将学生学习的文 言文言语进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复 杂的文言文知识规则,并将这些复杂的文言文的知识规则运 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要不断 提升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使学 生的文言文语感由感性的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变1、吟诵文言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古人云:“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要不 断的去诵读,只有将文章读的滚瓜烂熟,就能晓其义,同时 在学生反复诵读过程中去认知文字、体会词语、疏通文脉、 感受声律,最终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艺术,将我国古代的 语言精华吸入囊中,在经过不断的内化,将其转化为活的语 感知识,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2、尝试写作,拓展文言文语感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之后,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我们的语言实践主 要采用学生写语感随笔的方式,这种形式是让学生对语感的 品味从口头形式上升到书面的形式,通过语感随笔将自己对 语感的理解积累下来,并且通过语感随笔,使学生能够对文 言文语感进行不断的推敲琢磨、锻字炼意、培养语感1) 默写通过反复的默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的 理解程度,同时增强文言文语感的敏度、深度及广度2) 札记学生将自己平时学习文言文语感的理解,也就是把自己对 文言文语言的所感、所悟、所得记录下来,并从中体会自己 对文言文语感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感受言语、积 累语料的好习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对文言文语感的 感知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对于初中 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历练,并非一朝一夕就 能习得,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 语感培养,需要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细细品味语言韵 味,并积极积累文言文精粹言语,体情悟道,使学生在不断 的诵读中领会文言文独有的语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