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支架性问题服务小说教学.doc
5页设计支架性问题,服务小说教学以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浙江省温州中学蔡焕杰摘要:本文以《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小 说的问题设计为例,总结了小说教学中支架性问题设计的三点经验:要力求选 准切入点,统摄全篇,发散思维;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提高效率;要有新 颖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支架性问题;设计什么是支架性问题呢?支架性问题指具有深刻性、顺序性、牵引性的主问 题,即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 生思考、创造的问题小说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可提的问题也较多在小说教学中,如果所提问 题琐碎的话,小说欣赏课就很可能在耗时多的情况下,让学生在零乱、支离破碎 的答问中迷失方向比如,《祝福》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先让学生熟悉小说情节, 然后是分析环境、分析人物,最后是主题归纳这样做,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缺少 内在的深层联系,学生的活动缺少应有的强度,大多只是就某个枝节问题开展一 些零星的讨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教学也缺乏深度基 于此,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设计支架性问题1、支架性问题设计要力求选准切入点,统摄全篇,发散思维。
支架性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仅是一两个有启发性的触点,教材内容却是丰富 多彩、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生活所以支架性问题必须针对教材内容,设计 成为包容内容广泛、角度指向多重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有发散的空间《祝福》作为经典小说,可提的问题诚然很多,但在教学时可以理出两个 大问题:1、祥林嫂是怎样的人? 2、祥林嫂事件的凶手是谁?这样,不是以 知识版块为立意静态地呈现问题,而是直接抽取能逼近小说主题又能统摄全篇 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物的勤劳、善良、安分是显而易见的,她对生活的耍求很 低也没有什么争议研究界争论不休的祥林嫂是不是有反抗精神的问题在学生 中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问题只在于支配她反抗的观念和意识,即她是以封建 礼教的思想来反抗封建礼教,这就增加了主人公身上的悲剧意味这个问题突 破后,顺势进一步探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如精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画眼 睛),整个过程便显得十分流畅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分析到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形象:守旧顽固、 道貌岸然的“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他对初来鲁镇的祥林嫂“皱眉”, 认可祥林嫂的婆婆带走祥林嫂,在祥林嫂再冋鲁镇吋“暗暗告戒四婶” “祭祀 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他对祥林嫂的歧视,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
而“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让祥林嫂知道了在地狱中自己也不得安宁,要被阎罗大 王锯开她的“好心”既加深了祥林嫂的精神痛苦乂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进程 镇上的一般人对祥林嫂的尖刻的嘲笑、冷漠的目光也是祥林嫂悲剧产牛的原因 之一但是,试图找出一个凶手乂是不可能的:镇上的人甚至没有骂过祥林嫂, 柳妈的讲述中虽有吓唬的成分但同情的因素也不能排除;即便是过去人们普遍 认定为元凶的鲁四老爷也没有杀她没有打她,他不克扌II工钱,也依照当地的社 会规范对触犯自己利益的祥林嫂婆婆不加追究在个人品德上,他并没有大恶 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害死了祥林嫂这个过程结束之后,鲁镇的社会 环境就十分清楚了,而封建礼教杀人的主题也呼之欲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自然有致地关涉到小说的环境、主题、人物,经济有 效地带动了课文的讲解这两个大问题解决后,其他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教学时间可以从原来的 四〜五节精减到两节《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没有离奇的故事和紧张的情节,而是用流 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给人以美的享受,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这样的小说如何切入呢?在长久的困顿之后,一个火花闪了一下:对,由“美” 切入,就以“阅读本文,你感受到哪些美”作为一个支架性问题吧。
述是首先从景物的美说起吧,学生纷纷读起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述情不 自禁地发出赞叹:“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 薄云……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 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岀一种热气空气中 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有学生说他闻到了田野的清气、腥气,好象回到了老家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 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咯咯 咯咯嘘!'哦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 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一个有点文学气质的学生评价道:月夜静谧、安详,犹如明丽精纯、纤尘 不染的童话世界当然,节选中人情的美也感人至深: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是一个理想 化、纯美化的形象淳朴善良,为其亲事操碎了心的外公则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 范天保兄弟,手足情深,即便是成为情敌,也大度、谦让,为对方考虑文学作品的景物美和人情美又必须落到语言上,由语言来表现汪曾祺说:“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比如上面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牛活“太平凡了” 内心有躁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 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O“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 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读这一段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中最美的一篇一一《兼葭》,期待歌声 而不得的翠翠多么像溯涸又溯游追寻伊人的青年男子:一样的痴情,一样的迷 离,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即最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作者创作理想之美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 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 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 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外,更有心灵的明 净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 的爱和人性的美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 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这样,以“美”作为切入点设计支架性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对不 以情节取胜而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调叙述主体的感觉和情绪的抒情小说的 鉴赏。
2、 支架性问题设计应敢于取舍,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丰富的课文内容与有限的单篇教学时间常常形成矛盾,“贪多嚼不烂”,必 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支架性问题设计的目标即在于此:导向重点,一课一得, 提高质量《荷花淀》中富于诗情画意的战斗情节,带着泥土气息的水乡人物, 优美清新的景物描写,健康明净的小说主题都能显示孙犁的风格但铺得太开 学生很难深入细致地体会,而人物具有较广阔的关涉面,适合抽取支架性问题 于是在《荷花淀》的教学中我尝试了阖绕人物塑造的特点來设计问题在提出 问题之前,先告诉学生,作家塑造人物要注意到真实性、复杂性、独特性、发 展性,并略作解释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框架,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 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必需的,借助它可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并 将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又因为这篇小说主要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塑造人物,便要学生结合对话来揣 摩人物的真实性、复杂性、独特性、发展性如何体现在找相关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真实性和复杂性是很难分开的比如以 下的例子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学生品出了牛朗织女要分离吋深深的眷恋,对今后家庭重担和丈夫安危的淡淡 的忧虑,以及对亲人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扬。
至于人物的独特性,商量探夫时的对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她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一个是文静内向,一个是心直口快;一个是谨慎周到,一个是羞涩忸怩人物的发展性最鲜明地体现在商量探夫时和探夫归来时学生发现可以从 标点入手来分析:开始的省略号和破折号传达了缠绵、躲闪、羞涩的与语气, 折射了内心的柔弱而归来后的标点则多是叹号和表示反问的问号,传达了自 信、坚决的语气,折射了内心的坚强通过人物塑造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只用一节课就较好地把握了孙犁小说的 基木风格,尤其是突出了对人物对话细腻性的赏析3、 支架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新颖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支架性问题的设计特别强调要引发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 能否积极思考,至关重要;能否推动主问题解答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为下一步 作好铺垫,至关重要所以主问题必须能创新性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比 如,鲁迅在北大讲《红楼梦》,首先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 ”而不是 问“林黛玉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这一新颖的设问一下子把学生的兴 趣推向了沸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可说的当然很多我设计了这 样一个问题:可 的人物,谈谈我心中的别里科夫希望能引发学生的兴 趣,并使他们在对人物的品味中,咂摸出一点人生的况味自然“可笑”是学 生首先回答的,那最睛朗的日子也穿着的雨鞋、那堵住耳朵眼的棉花、那荒唐 的逻辑是那样的令人忍俊不禁可恶也是学牛一致同意的,对新事物十分仇视, 动不动就给予“忠告”,其至要把私人谈话内容报告校长他不仅自己甘心钻 进套子中,还要把别人装到套子里这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好人一石 激起千层浪,教室中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儿个学生认为他的本性并不坏:他 主张把淘气学牛开除是害怕学校的秩序受到影响;他反对小姐和教师骑自行车 只是有些守I小 他并没有在“骑自行车事件”上打小报告,而是登门说教,虽 然话语是令人厌恶的,但态度是真诚的至于最后的告密,一方面是处于防卫 的需耍,另一方面也确实可能对珂瓦连科有利一一因为如果有人造谣的话,珂 瓦连科讲的话是有辫子可抓的的而他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虽然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别里科夫的确很少有害人之心,只是担心传到 上司耳朵里造成严重后果。
又有学生说别里科夫这人有病,是啊,他天天神经 衰弱、精神过敏那么,除了他本人的个性上的弱点之外,造成这种可怜虫的 根源是什么?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这里的现 实生活既包括新人物、新风气、新事情,更少不了沙皇的高压、恐怖政策这 时,我补充了有关的背景知识:18 8 1年,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俄国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宗 教院检察总长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这个艰苦的吋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 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 的街头巷议,以期减少流言蜚语沙皇采取一系列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 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 行,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一直沉默的科代表作了发言:“别里科夫首先是一个受害者,其次才是害 人者害怕出乱子的实质是恐惧丢掉小小的饭碗,以至于甘心做统治者的奴隶; 奴性已经深深地渗入他的血液,以至于爱情都不能拯救他我觉得每个人都有 可能沾染这种奴性,我们都需要警惕这个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打出 了契诃夫的一段话做为结朿语和学牛分享:人身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灵和思想。
应该写这样一 个人,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 尊卑教育、吻着神甫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 点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 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这一节课我舍弃了众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