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质地貌特征.docx
8页实习时间:2011.7.19-2010.7.23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卷尺、高度表、望远镜指导老师:衣华鹏、魏兴华实习地点:泰山、蒿里山、张夏、普照寺、灵岩寺、、实习目的与要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 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地学基础的相关基本原理认识泰山周边的地质概况和这些地区地貌的基 本类型及其成因,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地学原理,训练野外地 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基础实习内容:1. 认识泰山及周边地区基本岩石构成及性状,并分析相关地质构造;2. 认识泰山及周边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演化和利用;3. 认识泰山及周边地区地质遗迹并加以分析实习大致路线图:实习路线图实习区域概况: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 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 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 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 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 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 一一泰山群;后 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 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 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 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 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 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 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 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一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 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 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 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 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 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 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 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 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泰山是华北地台基底与盖层双层结构出露比较好而典型的地区基底为古老的“泰山 杂岩”;沉积盖层为古生界寒武一奥陶系的石灰岩和页岩,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南向 北地层依次从老到新分布,地貌上构成一个南陡北缓的单斜断块山系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多期次岩浆活动、多期次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十分明显,使结晶基底岩 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区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既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构造,又有中生 代的构造,新构造运动普遍而强烈。
中生代的脆性断裂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今日泰山的形成 以及泰山地貌特征泰山地势差异显著,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主峰玉 皇顶海拔高度1545m,在不到10km的水平距离内,与其山前平原相对高差达1300m以上泰山地貌分界明显,地貌类型繁多,而且侵蚀地貌十分发育泰山地貌可分为侵蚀构 造中山、侵蚀构造低山、侵蚀丘陵和山前冲洪积台地等四种类型,在空间形象上不仅造成层 峦叠嶂、凌空高拔的势态,而且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成为丰富 多彩的景观形象泰山以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典型的地质遗迹,历来为中外地质学 家所瞩目张夏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代表性强,是我国区域地 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对比的主要依据,在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侵蚀地 貌由于泰山南坡年升量远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蚀强度相对比较强,侵蚀地貌也相对比较 发育,形成众多的深沟峡谷、悬崖峭壁,造就了泰山南坡陡峻险奇的地貌景观,如舍身崖、 十八盘、扇子崖等处的险峻地形区内河流呈放射状分布于泰山的周围,大部分南流汇 入大汶河,雨季常形成山区洪流,携带大量砂砾堆积在谷口处,组成洪积扇群,形成山前 冲洪积台地。
按形态和成因,可将泰山的区域地貌划分出以下6种类型:(1)侵蚀构造中山 (2)侵蚀构造低山(3)溶蚀侵蚀构造低山(4)溶蚀侵蚀丘陵(5)侵蚀丘陵(6)山前冲洪积台 地泰山地貌详述:一侵蚀构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 8 0 0〜15 0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是区域内地势最 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蚀切割最强的山地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侵蚀切割的最大 深度达5 0 0〜8 0V”字形谷、谷中谷的现象广泛发育,谷坡和谷底均很陡,跌 水瀑布和大小冲沟到处可见由于二长花岗岩柱状节理发育,加上强烈的侵蚀切割,重力 崩塌作用显著,崩塌后常形成绝壁陡崖,如瞻鲁台下的百丈崖、开烛峰等处的悬崖峭壁, 以及后石坞重力崩塌作用所形成的石河、石海1)石河、石海后石坞一带出露的岩石,为傲徕山期侵入岩体的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细粒片麻状 二长花岗岩,岩石比较致密和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但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十分发育,把岩 石切割成许多厚薄不一的板状块体此处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差变化大,热胀冷缩物理风化作 用和寒冻风化作用非常显著,冰劈作用十分活跃,使岩块发生强裂崩解破坏,在重力作用下, 崩解的岩石就沿垂直和水平的节理面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悬崖峭壁和奇峰怪石,并大量滚 落下来堆积在山坡上或沟涧内,这些杂乱的巨石,有的在山坡成片产出达上千平方米,犹如 石头的海洋,称之为“石海”,有的沿沟涧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石河”。
石海)二侵蚀构造低山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及尖顶山、歪头山、蒋山顶一带海拔高度在700〜10 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组成山体的主要岩性为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 和闪长岩侵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沟峡谷、尖顶山头、锯 齿状山脊、绝壁陡峰,举目可见, 如扇子崖处的陡峭地形傲徕峰)三溶蚀侵蚀构造低山这种地貌类型多分布在泰山主峰东北的鸡冠山至青山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5 0 0〜 7 0 0米,相对高度在2 0 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泰山杂岩和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所组成 侵蚀切割强度中等,山脉绵延,如是变质杂岩区多形成圆顶缓脊的山峦,如顶部覆盖有厚 层石灰岩,则因其抗侵蚀和抗风化的能力相对较强,山坡主要靠重力崩塌作用而不断后退, 从而形成四壁陡峭、顶部平缓的“方山”或“桌状山”,当地群众称之为“崮”或“坪”,诸如张 夏、崮山一带的山头此外,由于石灰岩中溶蚀作用比较强,往往形成各种洞穴和所谓“透 明山”一类的溶蚀地貌景观泰山北侧张夏一崮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研究历史悠久,1959 年在全国地层会议上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该标准剖面把寒武系划分为下、中、上 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毛庄组,中统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 山组、凤山组。
它们分别位于张夏和崮山一带的馒头山、虎头崖、黄草顶、唐王寨和范庄等 地其中张夏馒头山是馒头组、毛庄组和徐庄组的剖面,崮山虎头崖一黄草顶是张夏组的剖 面,崮山唐王寨是崮山组和长山组的剖面,崮山范庄是凤山组的剖面馒头山剖面)四溶蚀侵蚀丘陵大多数分布在泰山北部边缘的石灰岩地区海拔高度在3 0 0〜5 0 0米之间,相对 高差小于2 0 0米侵蚀切割强度微弱,地形低矮平缓,沟谷不发育,形成一种圆顶脊缓 的“猪背山”溶沟、溶洞等溶蚀地形比较多见,如娄敬山所见的大大小小的溶洞五侵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边缘,大河到虎山及黄前一带海拔高度在2 0 0米左右基 岩多为泰山杂岩中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侵蚀强度比较弱,以剥蚀作用为主,多形成孤丘 缓岭六山前冲洪积台地主要分布在山体外围的山麓地带海拔高度在10 0米左右以堆积作用为主南部 山前谷口的冲洪积扇发育良好,并且彼此连结成片冲洪积物厚度大,砂砾石一般比较粗 大,分选性差,有一定磨圆度台地微向四周倾斜,坡度在3 °〜5 °之间,一些村镇和 果园多建在这种台地上泰山地质遗迹:蒿里山的寒武系上统长山组剖面蒿里山位于泰山脚下老长途汽车站的东侧,是一个矮小的山丘。
此处出露的岩石为寒 武系上统长山组的石灰岩剖面位于蒿里山的西南坡,这个剖面出露较好,经卢衍豪、董南 庭(1953)研究,认为化石丰富,在石灰岩层面上含有似桃仁大小的三叶虫,是晚寒武世的 标准化石之一,因它最早在蒿里山发现,故命之为蒿里山虫此处的三叶虫属群多属 Kaolishannia带中的重要分子(钱义元,1994)蒿里山这个矮小的山丘,过去的文物古迹 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山的翠柏,然而,它却记录着6亿年的地史沦桑中天门期侵入岩中天门期侵入岩包括普照寺岩体的细粒闪长岩和中天门岩体的石英闪长岩普照寺岩 体为细粒闪长岩,主要分布在普照寺一带,呈小岩株状和脉状产出多存在于中天门石英闪 长岩岩体的边部,呈网脉状穿切于望府山、大众桥、傲徕山等岩体中,并被中天门石英闪长 岩截切在大众桥可以看到普照寺细粒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大众桥岩体片麻状石英闪长岩 中中天门岩体为石英闪长岩,分布于中部的中天门、龙角山以及西北部的桃花峪和房家庄 等地,呈岩株状沿北西向展布此岩体穿切和捕虏望府山、大众桥、傲徕山等岩体,被摩天 岭细粒二长花岗岩岩脉穿切在中天门可以观察中天门岩体中粒石英闪长,具中粒结构,块 状构造因长期受到昼夜温差变化的影响,发育热胀冷缩的差异形成岩石由表及里层层剥落 的球形风化现象。
泰前断裂泰前断裂是鲁西在中生代受到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条北东东向的区域 性断裂,它是泰山断块凸起和泰莱断块凹陷两个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是泰山和泰莱盆地的 天然分界线,地貌特征明显,航卫片上也显示十分清晰该断裂西起郓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东经莱芜北到达博山以东,长达上百千米,落差在 2000m以上,表现为由多条断层及其夹持的若干断片组成的上百米宽的断层带在泰山南麓 的岱道庵至吴家庄一线,可见到断裂的多处露头,其走向为北东东80°左右,倾向南东,倾 角85°断裂的北盘为早前寒武纪的二长花岗岩,南盘为寒武系馒头组或徐庄组和毛庄组的 紫色页岩在煤疗宿舍水塔旁可见该断裂由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挤压破碎带在岱道 庵北侧的小丘边还保留有该断裂形成的5m高断层崖,断层面呈明显的舒缓波状,在这个断 崖上可看到保存比较好的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棱角明显,成分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并有压扁和略呈定向排列的现象,反映了该断裂先张后压扭的特征在刘家庄见该断。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