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课教学的调控和组织.doc
3页1. 教学中你经常用的教学分组有哪些?为什么? 在教学中常常采用自然分组,同质分组如羽毛球,篮球等球类活动常常采用友伴型分组自然分组就是按照学生排队的排或列组成小组, 相对于教学班都属于大班额,自然分组这种方法快捷、简便,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管理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质分组的方法在教学中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运用例如在短跑练习中,学生总是要找与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跑耐力跑练习时,一圈刚过,队伍就已经分成了几段,这时形成的 “ 集团 ” 就是典型的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好强争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的现象,人总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的心理会放松,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个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用友好的态度热情地鼓励他 (或她)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他 (或她)也会很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过去在体育课上很少能看见这种友伴型的分组形式,因为一些体育教师认为, “ 友伴 ” 在一起活动容易失控,容易打乱课堂次序,容易在体育课上形成 “ 小帮派 ” 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体育教师总是站在教师 “ 教 ” 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2. 教学中如何调控课堂气氛? 体育是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以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与学生的活泼、积极参与和高昂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师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合理调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创设情景,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故事情节、角色扮演、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自觉锻炼,体验成功,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创设情境对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课堂调控的手段之一 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练习等比较枯燥的内容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个情境的穿插,就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既要有充分准备,也要注意观察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地创设情境,插入游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导向最佳状态,能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
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教材、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课堂氛围 3 .区别对待 ,分层教学收放有度 体育课是空间大、交流相对自由,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教育作用鼓励学生的运动热情,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课堂常规,活而不乱,松而不散,放的有度3. 教学中如何调节运动负荷?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般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 1 . 快慢适中 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身体不支,动作变形,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节奏前紧后松;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课堂节奏前松后紧,时间不够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调整教学速度例如:新教材的学习、难点重点环节学习时,就应放慢速度,让学生体会动作,掌握要领,给予消化的时间;在复习课和身体素质练习中,应适当加快练习速度,保持兴奋度,以保证练习的质与量,提高运动负荷 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还应随时监测与观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进行快慢调控的依据 2 .动静搭配 动:身体练习、参与活动 静:听讲、观察、思考 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就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就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动静”交替的节奏来调控课堂 适合于“静”态的环境:教学的起始,教师对动作要领、方法的解析与示范、达成目标与要求、练习的价值、对学生心理的激励 适合于“动”态的环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感知、体验并参与各种练习的过程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动静结合,活而有序 3 .起伏有致 运动负荷的高低起伏: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设计教学,在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时,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波浪式地进行 学生情绪的高低起伏: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中运用趣味性、竞争性活动与激励等,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幽默、示范、展示、讨论交流、思考等,让情绪得到舒缓和放松 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韵味,能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美,也有利于师生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使课堂充满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