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林盘.doc
11页简介 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一般被人们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后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重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老式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毕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老式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互相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1.都市森林的外延 “让森林走进都市、让都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高都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步,都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性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都市森林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构造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步,配合建设都市森林所倡导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规定,为最后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奉献 2.生物多样性 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林盘中涉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林盘构造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群落交错区,由于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某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使林盘具有更丰富的物种根据现场调查,林盘中的林木多系以竹与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绝大部分林盘中的林木资源保存较好,有时甚至能见到胸径数米的参天大树,这些树木为鸟禽及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这样,庄稼中的害虫、老鼠等则可由自然界的其她物种来加以控制。
如上所述,这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关系,使林盘形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3.小气候的形成中国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及和谐关系而林盘所特有的川西院落式建筑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良好小气候,正是道家这毕生态观念的直接体现由于成都平原无山丘挡风,农家常采用一字形、L形住宅,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构成一种大林盘,3"5户构成一种小林盘,周边有高大乔木和竹类围合以避风,林盘内部除建筑外的活动空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半开敞空间这个空间中涉及了天、地、植物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系列.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研究301生理生态过程,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发明了温润合适的小气候置身于林盘中,春秋宜人,夏天遮阴,冬季挡风,其空气的含氧量和干净度,较之都市中的污浊空气,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由呈点状分布的林盘所形成的绿岛网络构造,自会对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限度的调节作用川西林盘的文化学价值1.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整个川西农耕文明的演进,得益于先秦时代李冰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
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的广大农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其正是古蜀农耕文明的直接产物这种人群随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别样的川西乡野风貌,人、田、宅、林、水的互相共生,发明出基于川西老式农耕文明而又独树一帜的内陆生产生活模式其作为人为因素的田、宅与作为自然因素的林、水互相依赖、和谐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林盘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林盘与外界的物质及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加速了林盘的更新变化林盘与外界、外界与林盘日益频繁的接触,使当今生态旅游业的触角延伸至这一古老居住区域,这为乡间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今都市人群体味这一古老的生活形态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会有愈来愈多的游客涉足林盘 2.多元共生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可以运用的多种资源,是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移民的渗入对本地文化产生冲击,但本地文化并未因吸取外来文化而丢失老式,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具有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各方移民带来了多种原生态的文化,使得不同 历史渊源的民风民俗在这片水土上交融共生加上蜀文化南北兼容,东西共存,善于综融本土与外来文化,故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多元纷呈的风貌特性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历来极具地区文化特色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群,到举世闻名的商代晚期的广汉三星堆;从主体遗存为西周时代的成都金沙遗迹,到战国时期的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文明无不体现出其文化的异质性及其包容性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孕育出的川西农耕文明,302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文化背景,形成了本地居民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林盘正是其文化特性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缩影,是本地文脉传承 的一系分支 川西林盘的美学价值1.建筑学角度 以庭院式为重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规定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其建筑造型轻盈精致,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2.景观生态学角度 川西林盘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构造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构造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修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依赖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来的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并且在内部形成食物链这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系统同步涉及着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 3.哲学角度 林盘的形成和存在不拘于某种教条模式,犹如《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存在状态充足印证了道家哲学倡导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它处在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亦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与自然长期共 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川西林盘重要类型 在保护原有林盘风貌、林盘资源的基本上,以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为政策指引,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开发功能特性提出如下重要类型 1.农耕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相协调,并保护好老式川西民居型建筑,突出古意古风。
由大块面积农作物的形与色,并及植被及农作物的生机盎然,构成自然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2.农家旅游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多位于都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足运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满足本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为都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合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3.特殊产业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运用已有的老式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果树林、庭院经济、家畜家禽养殖等特殊产业这些特色经济除具有经济效益外,不乏一定的旅游价值 4.生态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应继续保护哺育植被,发明良好生态环境林盘不以居住为目的,可运用生态林地进行合适的景观及设施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同步,亦可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定场合 5.新型聚居点林盘 这种林盘模式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乡都比较远,居住对象重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顿户,此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老式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哺育,既要满足现代人居的功能规定,也可兼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 以上述5种林盘营建类型的功能特性为根据,在此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模式,旨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增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1.农耕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性分析 由于农耕型林盘的核心功能是农业生产,故其模式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线,结合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农作物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一体化 (2)发展模式 引入生态旅游,结合林盘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304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以生产新、奇、特、优和具有欣赏性的农产品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发展,集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林盘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加工+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助于带动林盘居民分工分业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提高这种模式结合生态旅游履行农业产业化,增进产业构造的优化,也是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倡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的具体体现形式农耕林盘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可欣赏到新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而川西林盘特有的自然、生态、生产、居民元素和对新型农作物景观欣赏性的强调,又使林盘农业旅游观光有别于一般的农业生态旅游(如双流黄水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农作物的景观化)。
但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同步要注意对稻田—林,林—宅院的林盘老式生产生活模式的保护,否则就成了只有改造和创新,而无继承的非可持续发展 此外,就地将单一种植经营农业的农民,变为经营林盘农产品和特色植物(如竹类)、房地产出租、项目投资的商人农民身份的转变,把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了项目优势[71,真正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此可借鉴成都三圣乡江家菜地”的运营模式,实行以体验农事技艺为主的田园体验租赁农民将一部分土地租给城里人,城里人自己选择种什么,何时种,收成后的农产品都由城里人做主这种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参与性、技艺性强,寓教于乐从三圣乡实例来看,市场前景颇好 2.农家旅游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性分析 此种林盘的重要功能,是为成都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场合,作为都市假日旅游空间的拓展,成为成都人的游憩后花园由于重要是以人的活动和滞留为目的,因此林盘的可及度较大,景观效果尤佳,具有明显的生态旅游价值 (2)发展模式 以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是都市近郊城乡统筹的典型模式而针对农家旅游型林盘,在此提出“大农家乐”的生态旅游战略发展思想。
从空间景观形态上讲, “大农家乐”构成林盘聚落的形态,对构建城郊森林生态系统和形成都市森林外延均有一定的增进作用就管理运营模式而言,变零散、分散的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符合城乡统筹发展中产业规模化的方略针对既有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