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双塔的由来及其保护_惠金义.pdf
8页| 40 |在太原市东山郝庄的高冈上, 有一座永祚寺,寺院内屹立着两座高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遥遥相对,相映成趣,构成“双塔凌霄”奇观,因而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如今被视为太原城的标志,吸引着每一个途经太原的宾客 太原和日本的姬路市结为友好城市后, 姬路市的日本友人也在姬路市仿建了一座双塔寺, 常年接待游人可见双塔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双塔的建立,历史上有许多误传,直到人们在维修西塔时发现塔顶铭文,才使真相大白这篇铭文将两塔的建造过程记得明明白白:两塔并非皇家所建, 并非同时所建, 并非福登一人所建, 两塔并存的景观,也并非建造者的最初意愿补风水,傅霖建东塔西塔塔顶铭文写道: “建旧塔工德主山东布政司参议傅霖同男傅之谟” ,这里说的旧塔就是东塔, 也叫文峰塔、 宣文塔,傅霖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的祖父, 傅之谟是傅山的父亲塔,最初在印度是坟冢,后来演变成藏舍利子和经书的佛教圣物到了 14世纪,中国又出现了一种 “风水塔” 这种塔根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 用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 弥补当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与佛教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宋太宗焚毁晋阳城后, 为移除太原王气,在旧址东北三十里(即今天太原市所在地)重建太原城。
明代的一些士人把宋金元时期太原历史平庸、文气不兴,归结于宋太宗破坏了太原风水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 新建的太原城西北高于东南, “左痹不胜右” ,所以“文明不开” , “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 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缺陷, 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补风水的呼声越来越高,到了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 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开始了补风水工程傅霖, 30岁中进士,宦海沉浮 17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 但是, 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 “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 解甲归田 傅霖回乡后, 太太原双塔的由来及其保护□惠金义| 41 |原几次大荒, 他都慷慨解囊, 施粥赈灾, 受到太原士民的爱戴傅霖做了首事,带领儿子傅之谟积极募集资金,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选址策划,组织施工队伍,经过3年多的辛劳,于万历三十年( 1602年) 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山冈上兴建了一座砖塔,命名为宣文塔宣文塔也称文峰塔,塔为八角形,高 13层,约 55米,建造简单,没有基座,底层仅开一门,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塔身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 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也没有精细雕刻,没有佛教色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峻峭质朴,美观大方,形似一支巨笔。
有塔必有寺,因而还依塔兴建了一些低矮的殿堂,命名为永明寺,到万历三十年,补风水的工程就算完成了怕倾倒,福登建西塔文峰塔建成 9年后, 第 11代晋王朱敏淳感到永明寺太简陋了, 与太原九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 决定邀请五台山的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 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 一生建造过许许多多寺庙、佛塔、桥梁,也可称其为杰出的建筑师 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庙 — 显通寺里的那座铜殿就是在福登大师主持下用铜 10万斤铸造的福登还与皇家关系密切万历九年, 慈圣宣文李太后邀请福登大师为成婚数年无子的万历皇帝举办“无遮大会”求子,第二年八月,李太后身边的一永祚寺| 42 |永祚寺双塔| 43 |位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下了儿子, 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于是,笃信佛教的李太后便皈依福登门下,拜他为师,并出资扩建了显通寺,敕名为永明寺,封福登为护国禅师, 住持该寺 69岁的福登接到晋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做了太原永明寺的住持并总理扩建事务 他发现永明寺的文峰塔已向西北倾斜,担心不久会倒掉,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于是福登放手大干起来,经过 4年的精心建造, 在旧塔西北方相距 46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相类似的新塔,命名为“宣文佛塔” , 因位置偏西, 也称西塔。
两塔形状相似, 新塔也是八角 13层, 高度也相当 (实测下来,旧塔总高度为 54.76米,新塔为54.78 米,新塔比旧塔仅高出 2 厘米,可能是误差) , “宣文佛塔”四字,嵌刻在东南洞门上方的一层檐下斗拱空隙之间宣文” ,张扬文运之意,显然是风水塔的性质 其他七面一层檐下斗拱空隙都镶嵌着 “阿弥陀佛” 字样, 人们沿塔转一圈, 连续念上七遍 “阿弥陀佛” , 就会感到这座风水塔披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清道光二十三年修的《阳曲县志》有“福登得舍利藏塔内” 的记载, 说明新塔起着佛塔的功能,檐下斗拱空隙镶嵌着 “ 阿弥陀佛 ” 字样| 44 |既是风水塔,又是佛塔,集二者功能于一身远看两塔相似,近看差别不小宣文佛塔收分明显,又比文峰塔华丽它最低层边长 4.2米, 塔身上下直径相差很大, 由下而上成规律性的递减,尤其是 7层以上更为突出,随着塔身的拔高,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 8层以上,由 “五踩重翅” 结构改变为一跳 (即三踩) ,使整个塔身轮廓造型呈弧状流线形, 十分美观宣文佛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 一为西北方向 进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登临顶层,居高临下可俯瞰太原全城面貌。
若进塔的西门,则与东门之内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直接进入塔的底层 在这里可以欣赏明代空心砖塔精湛的内部结构,但此门目前封闭全塔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 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 塔上的斗拱、飞檐、 枋、椽、柱(垂柱) ,不用木头,各种造型均为青砖研磨而成,磨技精湛细腻,只是塔层边沿砌的是孔雀蓝色琉璃瓦 塔的每层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 垂柱与垂柱之间, 有砖砌栏额相连, 垂柱上方, 砖镂的角替、 枋头、 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增强了塔表面的装饰性, 为明代砖仿木建筑中的优秀作品宣文佛塔的塔顶为八角攒尖,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顶则为铜质宝瓶式,置于覆盆仰莲座中,葫芦顶摩天接云,使全塔更显高危 在塔顶宝瓶的外壁上镂刻着铭文,是考证两塔建造时间、建造者的有力物证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非常宏伟, 有大雄宝殿、三圣阁和两厢配殿,还有天王殿、 后院门庭、 前院诸殿和山门 然而, 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只完成了新塔和前三项建筑万历四十年秋天,福登抱病返回五台山, 3 个月后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 因为这个尚未完工的永明寺与五台山敕建永明寺同名, 福登在扩建时更其名为“永祚寺” 。
“永祚”二字,不是佛语,有人认为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 “永祚” ,就是“永锡祚胤”的略写 《尔雅·释古》 说: “永, 长也; 永,远也 ” 《辞源》说: “祚,福,赐福” , “祚,皇位” , “祚,年岁” ,又说“祚 胤,指福及子孙” 可见,寺名“永祚” ,有着多层含义,包括祈求佛祖永远赐福、朱明王朝万世永固、太原文运昌盛万代等东塔在风雨飘摇中继续倾斜,但 400多年来斜而不倒,形成两塔并存的奇观,人们称之为双塔,永祚寺也被叫做双塔寺双塔长期并存,并不是风水先生所希望的,堪舆家的观点: “旧塔在城之巽方,关乎文运, 不可双 ” 但这种局面又不好改变, 于是又作了变通的解释: “今新塔依于旧塔之后, 城中高处望之, 依然一也 ”(道光 《阳曲县志》 ) 在现代人看来,风水与文运没有必然的联系, 可是古人对此深信不疑明万历年间《太原府志》第 14卷这样写道: “新建塔两座并寺一所……建后, 连| 45 |三科两庠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 其兆足征也 ”太原迷信风水的人进一步作了形象的阐述,擎天的双塔是两支巨笔,那浩渺的晋阳湖是个大砚池,应了这风水,太原明末清初才出现了“文章圣手”思想家傅山、考据学家阎若璩等。
历沧桑,双塔多磨难双塔充满了沧桑与磨难 万历四十年尚未完工,福登便因病离开太原,使其成了半拉子工程直到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 ,阳曲县地方官才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两塔之间的过殿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也曾筹砖备瓦,准备大兴土木,兴建双塔寺的围墙、山门恰巧这年他升迁离任,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年( 1691 年) ,才由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江召集工匠, 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 辟建了简陋的山门 这样,总算使空旷且袒露了 80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今天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的山门民国以来,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宝殿和三圣阁,多经风雨剥蚀,损坏严重民国 16年( 1927年) ,杨子端等人积极活动,募集捐款,维修塔寺,增建房舍,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 如今的永祚寺三门,即门额书“永祚禅林”的寺门,就是当时的产物解放战争期间, 地势较高的永祚寺成为国民党军在太原外围的重要防御据点,周围筑了不少碉堡, 阎锡山的第 43军军部就设在这里,炮兵的观察哨又设在塔上,成为解放军攻取的重要军事目标 1949年4月, 双方为争夺双塔要地发生激烈交战,为遏制阎军炮兵火力, 解放军用重炮从东山轰击双塔防御阵地,宣文佛塔中弹,第2~ 8层被炸飞半边。
后来,当年下令向双塔寺开炮的老将军来到寺内参观, 看到塔的残败景象,惋惜地说,要是不开炮就好了!可那是在打仗,不攻取东山,就会影响整个解放太原的战局我们胜利了,现在 30多年过去了, 应该尽快修复文峰塔虽未有战争创伤, 但在流逝的岁月中继续倾斜,日趋严重太原市政府聘用技术人员密切关注, 1989年 11月测量塔中心向西北偏离已达 2.82米, 1993年 10月测量增至 2.86米,以平均每年 1厘米的速度倾斜,达到了比萨斜塔倾斜的速度且塔体劈裂缝隙逾百,最宽者达 0.08米,最长者达 5米,两侧下沉,高低不匀,总差异达0.86 米,成了一座危塔逢盛世,旧貌换新颜新中国成立后,双塔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文管所对其进行保护,但由于财力拮据,只能小修小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各级政府多次拨巨款, 聘高才, 制定拯救方案,对双塔、殿堂进行全面修复1982年,在古建专家的指导下,人们对破损的宣文佛塔展开全身加固维修,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医治战争创伤,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 ,依照| 46 |旧样,全用新砖作旧,精工打磨,历 3年,至 1984年 9月竣工, 整旧如旧, 傲然挺立,又恢复了最初的雄姿。
对倾斜严重的文峰塔, 太原市委、 市政府分外重视, 1994年 5月,果断决定实施“纠偏手术” ,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方案, 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据其10年观测之资料, 请专家多次论证, 几经协商, 采纳国家文物局建议, 邀请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加固研究所纠偏该所所长曹时中是浙江建筑设计院研究员,堪称纠偏大师, 先后扶正过 80多座建筑物,有丰富的纠偏经验, 退休后成立该所, 专门从事建筑物纠偏加固工作曹时中经过考察,于 1995年 7月 16日带领技术人员进驻双塔寺,采用沉井之法,历时 40日,在塔基东南侧,凿土井 9眼,科学操作,竟使斜塔骤然挺直斜度由 2.86米缩小为 0.86米,纠回 2 米, 8 月 25日宣布纠偏成功 10月 25日,验收合格 第二年, 为巩固纠偏成果, 又进行了加固修缮 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手段, 使纠偏修缮后的东塔,塔体、塔檐原貌及雕造风格,得以保持每逢轻风徐来,塔角的风铃叮当, 清脆悦耳, 将游人引入幽静的境界寺院内大雄宝殿、 三圣阁等所有建筑物都被修缮一新双塔寺雄居高冈,比较空旷,为改变这一氛围,管理人员决定收集名碑,建立碑廊;广植牡丹,增加绚丽色彩。
经过 20多年的努力, 收藏了碑碣刻石 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