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探索.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49349721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探索“体验”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解释为:通过实践认识和理解事物《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和理解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数学体验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牢固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是学生自己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实施体验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创设的问题情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例如教学“两位数加法笔算”一课时,例题一是不进位的加法笔算,学生根据以往加法口算的经验,从高位加起,再加低位,很快解决了问题,学生情绪高涨,信心十足;紧接着出现例题二,也就是需要进位的加法笔算,学生继续用例一的方法解决,可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低位相加后满十要进一。

      一部分同学将刚才算出的高位上的得数擦去,重新加一写上;另一部分学生这时则停笔思考了一会儿,将高位上的得数擦去,改为从低位算交流汇报时,教师各选择了一位代表进行板演,再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最后由学生得出“比算时由低位加起好”的结论,并且学生也能阐述出由低位加起的理由与以往相比,过去的教学在最初起就由教师强调笔算的运算顺序,虽然学生靠死记硬背能运用这样的运算顺序,可是往往却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现在这种教学过程虽然比以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学生自主从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想出方法,发现结论,这比起教师的一味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知识的建构也是有效的2、自主实践,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这是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丰富多元的体验是小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基础如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指着实物数出1、2、3、4,但他们往往比不出29和31的大小;在名数改写时,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0公顷=0.003平方米,20千米=0.02米,……而教师往往将其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很显然,学生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数”、“公顷”、“千米”的概念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让学生通过掂一掂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量一量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做一做(做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概念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时,动用了校车载着学生感受一千米的长度,还布置学生放学时走一段大约一千米的路这绝非大题小作,因为缺乏体验的建构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于扎实稳固3、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 数学建模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问题解决者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策略通过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会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并非只应用于数学本身,数学完全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数学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找到用武之地另外,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若要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不够用,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创建一些新的数学方法。

      也就是说,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催生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时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体验:有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和其他学科问题才发展起来的以上两种体验的获得,会使学生对数学的源泉和价值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数学并不是没有价值,他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创造价值这样,学生就能领略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魅力了1)课前拓展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设法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调查跳绳比赛的情况,并由此抽象出数学问题:怎样比较组际间的跳绳成绩好坏?(2)课间激活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已有买卖东西的经验,利用这一经验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先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出示例题,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列式接着教师提问:如果把钱化成元、角、分,你会列竖式式计算吗?你能说出列式依据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的列式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

      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使学生倍感亲切,理解深刻3)课后拓展要促进学生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活动、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如在学习比例尺之后,可让学生试画学校平面图、家庭平面图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创造过程“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善于捕捉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有意义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好学生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因为学生个体亲历初步生成的体验是感性的、具有个性化,这些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把学生初步生成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 ,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中,各种个体体验彼此会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在碰撞中学生的体验又会由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又会有选择地保留和发展个体的经验,从而实现在学习过程的体验的整合。

      因此在合作中进行数学交流是个体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先复习周长概念,让学生试说圆周长概念,然后提问:“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绳绕法、滚尺法等交流之后,教师提出:“量出黑板上圆的周长”由于前面所提出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分组合作,探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弗赖登塔尔教授认为:“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反思以充足的时空,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我在教学中并不满足于点拨、引导、渗透,总是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体验一下自己是如何完成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和推理方法的应用等学习过程的让学生学会反思体验的方法,养成反思体验的习惯。

      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解决“异公母分数加减法”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这样的反思小结,花时不多,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