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雅高逸风格冷落寂寞情调【开题报告】.doc
3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清雅高逸风格冷落寂寞情调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研究动态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全唐诗》共辑录了他十卷560首诗歌作为大历时期著名的诗 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自成一体他的诗歌向来以“冲淡”著称前人喜爱韦应物的诗大多 是因为它的恬淡闲雅:“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沈德潜《唐诗別裁》)、 “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洲诗话》)、“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 减陶靖节”(《古唐诗合解》)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说道“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 诗峭而劲”,而II陶明濬的《诗说杂记》言:“优柔不迫者,惟陶、韦一体从容闲适,举动自 如”(《沧浪诗话校释》),这些诗评都抓住了韦诗情感抒发的根木特征:舒缓、平淡、优柔 韦诗气貌高古,清雅闲淡的风格受到后代许多学者的推崇后人对他的研究多着力于诗风的 探寻,如白居易的“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轼的“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朱熹的“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沈德潜的“冲和自然” “韦苏州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 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蔡百衲诗评》)“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 节。
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四友斋丛说》等,今人也多把视点 集中在他诗歌的审美追求、诗歌艺术渊源、诗歌风格成因以及典型诗风的研究层面虽然近 年来不乏对他悼亡诗、反映现实问题的诗作以及思想、性格与其创作关系的探讨,但是从作 品题材和内容上对韦应物诗歌做整体观照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正是以韦应物的全部诗作为 观照对象,试图描绘出诗人对仕隐矛盾、生老病死、孤独静寂的深刻感受,藉以说明韦应物 诗歌创作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内在必然性和恬淡闲适的心境,孤寂伤感的情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作为生活在唐朝转折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动荡的官宦阶级,韦应物的诗歌创作在大 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也成为了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2—,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受到了许多后代学者的推崇,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山 水HI园诗,更有王孟韦柳之称韦应物处丁•大历吋期,在诗风上以宁静现实却带着伤感孤寂 的诗情取代了盛唐时的开阔明朗的诗风,在题材上也从现实生活转向对口然山水的领松但 由于他夹在出仕与归隐的选择之间和对于人民疾苦的担忧他的诗蕴含和淡淡的伤感诗中 气貌高古,清淡闲雅之风,自成一家Z体,既能代表中唐诗人的总体趋向,但同时不失其个 人特色。
通过对其诗歌风格的分析,可以更加明了安史之乱对大历一代诗人的深刻影响和韦 应物通往诗学大师的坎坷道路,也对后代学者对其作出的评价有一个更加客观深刻的认识二、 研究的基木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 研究的基本内容1、 韦应物诗中表现出的恬淡闲适的心境2、 韦应物诗中所描写的淡雅清寒的意象3、 韦应物诗中所使用的以景传情的手法4、 韦应物诗中所休现的孤寂伤感的情怀5、 其他(二)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 韦应物的诗歌风格的转变2、 韦应物与同时期其他儿位诗人的简略比较3、 韦应物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风格转变的影响三、 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措施1、 选定论文题目2、 与指导老师协商后,理出论文框架3、 先查阅韦应物的相关资料,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4、 研读有关韦应物诗歌的理论著作,做好读书笔记,来提高自己对韦应物诗歌的认识5、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韦应物诗歌的风格极其思想6、 完善提高理论,撰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等内容7、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8、 在反复修改后,确定格式,确定文稿二)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阅读韦应物诗歌及后人对其研究等相关文献。
3、归纳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理论加以分析归纳和理解,归纳总结后再形成结论四、 参考文献[1] 袁行需•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 肖文苑.唐诗琐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3] 杜常善.唐诗三百首今用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梅华•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5] 陶敏•韦应物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6] 梅华•清朗温润的意象•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 5[7]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 霍松林唐诗探胜•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10] 李伟权,李娜.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沈阳大学学报.2004. 5[11] 陶敏.韦应物生平新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1[12] 李肇.唐国史补.古典文学出版社(卷下).1985.[1刃傅德岷.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148[14] 薇园.韦苏州年谱稿•前记.国学丛刊.1943.12[15] 刘开扬.唐诗通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73[16]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64[17] 陈沆.诗比兴笺.北京•中华书局.1959.184[18] 沈德潜.说诗碎语•北京.人民文学岀版社,1979. 219[19] 王国環.中国山水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9[20]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8, 92-93[21]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8.[22] 郭绍虞.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63[23] 葛兆光.禅意的云.文学遗产・1990. 3[24] 邙健行等选编•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8-189[25] 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晩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08.19[26] [美]斯蒂芬•欧文.盛唐诗•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89[27]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