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印制药业合作前景展望.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22869210
  • 上传时间:2022-09-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5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印制药业合作前景展望   印度和中国同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在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必然存在着竞争,但是两国的经济仍然有很强的互补性,譬如在农业、IT等方面因此,两国之间存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国间日益密切的联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03年中印双边贸易为76亿美元,2004年已经达到136亿美元在中国的“最好的贸易合作伙伴”排位中,印度在2003年为第20名,2004年已经一跃为第12位,而中国目前是继美国之后印度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国政府已经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努力致力于将双边贸易额到2008年提高到200亿美元以上现在,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最大的合作伙伴,而中国则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和印度众多的合作项目中,制药业被认为是最应该合作的项目之一     一、中印制药业比较    中印两国的制药工业在制造能力上都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尤其是大宗抗生素的生产,两国基本能左右国际市场行情,并且两国药品的生产技术、质量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均名列前茅目前,中国能生产1400多种原料药,4000余种制剂产品,8000余种中药,并且在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类药物、青霉素及β-内酰胺类药物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印度能生产的原料药超过400种,印度的民族药总数也超过1000种,在磺胺类药物(如新诺明)、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部分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中印制药业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下面从不同的方面对两国在制药业的优劣势作一比较  第一,在国际竞争战略上,中印之间存在着差距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原料药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这是中国的优势但是,在制剂产品上,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而忽略了国际广阔市场多年来,我国西药制剂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而印度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则明显强于我国企业,他们不但原料药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制剂产品也是着眼于全球印度向全球50多个国家出口高品质、低价格的原料药与制剂,已成为70亿美元规模的制药大国并且印度制药工业产量位居全球第4位,市场销售金额位居第13位,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为了实现制剂产品向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印度医药企业主动出击,收购目标市场的中小厂家,利用这些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整合自身的产业链条一般而言,通过收购目标市场的企业或某种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特许经营权,比较容易进入新的非专利药市场例如,印度Sun Pharmaceuticals公司于1996年收购了美国底特律的Caraco制药公司,Sun Pharma公司自1996年起投入750万美元,打开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Caraco拥有9个在美国待批的简化新药申请(AN-DA),及5~6个待注册药物。

      由于在印度的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Sun Pharma还通过Caraco向美国大量出口原料药  第二,中印在国际市场营销运作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在药品营销市场的运作上,中国的药品也可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药品出口额25.7亿美元,但是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我国的制剂很难走出国门,多年来西药制剂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相比较之下,印度的制药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印度生产的药品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2001年的出口额为18.2亿美元,其中制剂达4.6亿美元由于我国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经验不足,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难以将制剂产品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而印度企业则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他们与目标市场的本土制药企业合作,建立互利的伙伴关系目前,多数想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的印度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都倚重于当地公司的实力FDA认证被认为是影响我国制剂产品出口美国的一大障碍,但印度制药厂家则巧妙地克服了例如,印度的制药公司Lupin公司由于同欧美经销商组织和主要的非专利药公司建立了联系,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经销自己的产品Lupin公司通过APP公司在美国注册上市了注射用头孢菌素,又通过Merck Generics公司销售该药品。

        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上,中国也落后于印度中国虽然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少数合资制药企业,但是很少在资本市场收购或兼并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也很少直接投资西方国家,我国甚至没有在印度建立药品生产与经营企业  第三,中印在药品创新能力和制剂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中国的制药企业在青霉素、VC、皮质激素等大宗原料药的低成本生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药物制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新药开发的能力则相对落后,部分原料药和药用辅料的质量不过关,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欧美国家的技术要求中国一个原料药一般仅有2~3种制剂剂型,而国外一个原料药平均有10种以上的制剂剂型而且中国制剂的附加值低,按照国际惯例,医药产品的原料与制剂的比价差一般是1:10,印度为1:5.2,而我国一般为1:3印度拥有大约200家国家级制药公司,2.3万家地区级制药公司,并具有雄厚的药品研究开发基础除了政府设立的研究机构,还有大批私人性质的研究实验室  印度制药业是从仿制西方药品完成原始积累的由于印度只对药品的生产过程授予专利而对药品本身并不授予专利,这就为仿制药在印度泛滥打开了绿灯因此,印度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提高低成本、高收益的药物分子合成技术的过程。

      按照这种制度,印度企业主要集中力量发展制造工艺,因而在开发低成本合成路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一款药物通过美国FDA的审批后,3个月左右就可以在印度看到仿制药品,该仿制药品具有与新药物相同的药物有效成分,然后就可以申请简明新药申请(ANDA),进入美国非专利药市场与印度制药公司相比,中国在成本、生产工艺和研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原料药的研发,中国研发人员往往用的时间短,并且产品的质量好此外,中国的化工资源要比印度丰富得多,中国是化学中间体的出口大国,这点印度无法比拟;而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更适合于化学药的生产,在化学药的生产步骤中,最关键的是发酵和合成,这两个工艺不适合在太闷热和潮湿的地方进行  第四,中印制药业在人力资源应用上存在差距印度制药企业舍得给核心技术人员高工资据介绍,印度制药企业普通的员工工资非常低,有的每月只有几百卢比(合一两百元人民币),而技术人员的工资却相当高药物的主要研究人员,工资待遇一般在3万美元年薪以上,有的外加第一年销售利润的25%这些策略,使印度的制药企业形成了很强的科研队伍,拥有了冲击世界尖端医药科技的实力并且印度原属英国殖民地,国民英语水平高,其中有3500万英语熟练的人口,印度制药企业到海外兼并或收购当地企业,与当地人很容易沟通。

      据了解,印度制药企业对于通过美国FDA的GMP检查的经验比中国丰富,通过GMP检查的工厂和企业比中国多在这些方面,中国是处于劣势的  中国在国际化人才方面明显逊色于印度我国缺乏既懂技术和管理,又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阻碍了中国制药企业走向世界我国也缺乏熟悉国际市场资本运作及法律法规的人才,这也限制了我国企业在国外通过投资或并购直接设厂,而只能依靠传统的出口贸易方式另外,我国企业在薪酬制度上仍有平均主义的倾向,未能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第五,中印两国在医药政策上存在差距在过去的10年里,印度政府大力扶持包括抗生素在内的原料药生产,曾经制定了若干促进制药工业发展的政策,使印度能够获得生产所需的种种技术,并生产更多种类的产品如印度的政策对仿制药非常宽松,能够在美国FDA上市的药品,在印度上市不需要再做临床实验,只要印度的企业能够做出和在美国上市的药品同样的产品就可以了这样的结果使印度的仿制药品在美国产品上市后的9个月内就能够上市而我国还要做长达数年的实验,耗费了企业大量的金钱,同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我国有关部门的要求比美国FDA还繁琐比如美国FDA并没有要求原料的出处,只要能达到质量要求就可以上市。

      而中国的药监局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要求有药厂原料进口许可证的政府机关  在印度,医药公司很容易上市,而竞争的压力使它们将集资来的钱尽量投入扩大生产和技术研发中去,而不是主要用于宣传炒作相对而言,中国医药企业上市手续繁复,甚至还要有名额限制,而集资来的钱,却鲜有认真投入生产、开发的    二、结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大制药基地,两者在制药工艺水平、生产能力以及新药研发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两者具有互补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在硬件设施方面并不落后于印度企业,但对药品销售过程中的管理、走向国际化的意识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却未达到相应的水平中国和印度在制药业上各自都存在着优势和劣势,这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印两国制药工业应加强两国制药界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对中印两国制药工业来说,都不失为发展的良策我们期待着在制药业方面中国和印度能够双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