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李白诗歌中的思乡情结-毕业论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33042635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标题】论李白诗歌中的思乡情结 【作者】瞿希羚 【关键词】 李白 ; 思乡 ; 怀乡诗 【指导老师】李胜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从古至今,故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一旦离开,就会产生特殊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的咏叹着,成为文学艺术中最古老也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早在《诗经 黍离》中就有了“黍离之悲”,而《楚辞 哀郢》中“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更可以见其痴情此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就以此思乡之题进行文学创作,汇成了经久不息的思乡之曲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p45)这首清新质朴、明白如话的小诗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却无的共同感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遂成为思乡曲的代名词李白,人们心目中的天才诗人他飘逸不群、轻财任侠、狂放不羁……他一生畅游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反复宣扬自己的社会理想:“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表现自己的宏伟志向:“大鹏一日随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他有坦率广阔的胸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仍未晚。

      也有正直坦荡的品质:“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更有一颗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赤子之心:“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这样一个充满才能,行为洒脱,怀有远大理想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过阅读李白的文集,特别是阅读他的怀乡诗篇,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个性和形象,他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也是十分明显的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与父母妻子儿女总是聚少离多,诗人不仅少小离家,而且一生未归,最后竟客死他乡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诗人对故乡家园有着常人没有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家园对诗人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家———自我的根,成为人生存的保证,是得到慰藉与庇护的所在”一旦远离了家园,就会自然地涌起对它怀想的深情作为天才的诗人,在那些远离家园的日子里,他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思乡之曲一、追求理想,远离故乡诗人李白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关系,特别是在其父亲的严格管教下,他刻苦学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司马相如是汉代的大文学家,汉武帝读到了他的《子虚赋》以后就召见并且重用了他。

      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 游庐山序》),相如的文学成就和入仕之途,不但影响了少年李白,而且几乎成了李白的终身楷模也因为当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这给广大文士带来了无限希望,所以,李白从小就胸怀远大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其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也已确立他就一定会去外面奋斗长大后的李白,见时机已经成熟,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踏上了他的另一人生旅程离别故乡时诗人并无伤感,他的《别匡山》诗云: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2](p1)此诗前六句都是在写匡山(诗人青少年读书的地方)的美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的喜爱之情,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诗人虽然很留恋匡山(可指故乡),但他却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由于前几句为后两句做了铺衬,使得后两句特别有力,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从而使整个诗不同凡响[2](p3)正由于此行是心怀“四方之志”,奔赴广阔的世界,因此虽然是别情依依,诗人却没有半点的愁苦感觉,经峨嵋时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p10) (《峨眉山月歌》)诗人用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寄托对哺育他成长的故乡的依恋,但“向三峡”“下渝州”更使他向往他有的是更多对未来的渴望:“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p14)(《渡荆门送别》),船儿刚过荆门,千里空阔的楚天骤然铺展开来,眼前展开的是千里平野,这有别于故乡的豁然开朗之景,无疑更激发了他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想着马上可以看到楚国的云梦泽,那里可是司马相如大加夸赞的地方,诗人自是兴奋不已但真正要离去了,诗人一时又难舍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送他行至万里的多情故乡水寄托着诗人的离愁别绪这些诗歌虽然是诗人首次离家所写,但并没有给人以愁苦之感,因为这时诗人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其心情是明快的遥想一下,诗人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如今怀揣梦想将要去实现心中伟大的抱负因此,诗人出蜀时是很乐观的,他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尽管,他也留恋故乡,但这与他那急于去开创新天地的心情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这时的他豪气冲天、无所畏惧,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他要去广交豪杰,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去建功立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理想受挫,思乡渐甚李白在出蜀之初,由于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4](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也由于涉世未深,对社会缺乏深入的认识,以为功名事业垂手可得,事实却比他想像的要困难,满腔热情很快就被残忍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他曾经到过扬州,在那里生了一场大病,生性乐观的他也不免感慨万千:“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3](p18)(《淮南卧病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人只感觉自己空有豪情壮志,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很自然地想起了远在天外的家乡:“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淮南卧病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但是李白却一点也不灰心虽说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 游庐山序》),但他仍然在为自己的远大理想积极行动由于他的轻财好施,从家里带出来的一大笔钱财很快就被花完了,生活窘困潦倒,“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更让诗人难过的是,他没有交结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朋友,因此他常“……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

      南徙莫从,北游失路《上安州李长史书》)第一次入长安失败后,他豪情壮志不改,对未来依然乐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行路难》其一)虽然豪放依旧,但积极进取的诗人渐渐地还是有了哀愁和感伤他曾经也去了洛阳,想到前途仍十分渺茫,偶尔不经意的笛声也能引起诗人的乡思愁绪,久经传唱的《春夜洛城闻笛》反映的就是他这样的心绪: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p67)政治失意的的李白听到这曲思乡的《折杨柳》,不可能无动于衷多少年来他不停地四处奔波,前途却一片迷茫,他此刻很需要安慰这不期而遇的《折杨柳》曲,使诗人的苦闷有了寄托失意的时候,故乡是一剂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诗人后来又到了太原,面对着众芳摇落、霜威早出的塞上秋色,诗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悲秋心理,淡淡的乡愁像汾水一样绵绵不绝:“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6](p663)(《太原早秋》)然而,诗人并不失望,为了能够一展抱负,他把对故乡的思念埋在了心底,,继续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白田马上闻莺》)由上可知,诗人漫游过很多地方,没有遇到一个知音,长时间体验着内心的孤独。

      不知不觉,他已由青年走到中年,放飞的理想一直无法实现,心中常常苦闷失落,故乡在他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概念他虽然还像以往那样豪兴不减,心情却是复杂多了,往日的激情添上了不少悲愤和哀伤,把故乡作为心灵的港湾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诗人生性豪放,虽经受了不少挫折,遭遇了不少白眼,但他并没有丧失希望,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他思念故乡,但这只是一种淡淡的乡愁,是人人离开故乡遭遇挫折时都会有的一种感情,每个人在受到打击失败时都会把感情寄托在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上李白对故乡的感情随着他的不幸遭遇在不断的深化三、心怀理想,梦回故乡终于,李白的期盼有了结果,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奉诏入京这时的李白是多么的高兴,自己的理想终于有了实现的阶梯,但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他还没来得及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抱负时,就被唐玄宗以“非廊庙器”,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诗人从社会的最高层一下跌落到了最底层,心理的落差是十分巨大的,是不好受的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开始了第二次漫游生活离开家乡很多年,一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虽然游历了祖国的名川大山,表面上生活得十分洒脱,但是并没有谁能真正的理解他明白他,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和悲伤时有流露。

      在游历过程中,沿途清猿、猩猩的啼叫,使得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蛾溪》),“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想到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像他一样为了功名事业漂泊在外,不能经常回到故乡,诗人内心十分凄凉:“怀归路绵邈,览古情凄凉《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他常常望着故乡的方向肝肠寸断:“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苛陂二首》)这时的诗人真的很想回到故乡去了然而,诗人的思想又是很复杂,充满矛盾的,虽然极度的失望,但是又很希望能够从头再来东山再起,在他的《秋浦歌》其二诗云: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此诗前四句总共写了诗人所在地的三处美景:秋浦、黄山、清溪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有的只是极大的愁苦之情猿猴夜里哀叫使人发愁,黄山也被它叫白了头,清溪虽然不是陇头流水,照样可以翻作断肠流,愁苦之意一目了然五六句写到尽管十分的愁苦,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回家,就这样犹豫着彷徨着,久而久之竟然成为了久游不归的远行客最后两句写到诗人自己也不知道漂泊的日子何时是个头,流着眼泪独自乘上孤舟继续远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二)“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同样也表达了诗人欲去不得去的矛盾心理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离开故乡的距离也越远,当游子疲倦时,对当初向往的前方表示怀疑和迷茫时,那么故乡就会很自然的出现在他的梦境里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诗人两次漫游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和对故乡的感情第一次漫游,诗人对未来是多么的向往,对自己实现理想是多么的自信,虽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希望,依旧十分执着第二次漫游,政治上的失意,对朝廷的极度失望,诗人的思想由激愤变得消沉,他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努力有何意义,对曾经所追求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对未来感到了迷茫事业未成,诗人想回到故乡但却又不甘心,可不回去又能怎样,自己已近暮年,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去拼搏奋斗了,遇不到明主,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机会,真的是“欲去不得去”第一次漫游时,故乡在他心目中并没有占很重要的位置,为了前途与梦想,他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思念自己的故乡偶尔有,也只是一点淡淡的乡愁,没有多少愁苦之情第二次漫游,由于诗人从人生的顶峰跌至深谷,他对残酷的社会有了更多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故乡的感受也比以前多得多,故乡在他的心中也变得重要起来,每一首怀乡的诗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苦楚。

      四、理想失落,狐死首丘诗人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之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在此期间,李白怀着“浮云在一决,誓为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的报国热情,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的加入永王幕府《别内赴征》其二写到:“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