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高分潜能激发题(附答案).docx
16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的化石,分属于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A.过群体生活B.使用打制石器C.会钻木取火D.烧制彩色陶器2、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伏羲B.燧人C.炎帝D.黄帝3、 下列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世袭制②禅让制③科举制④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4、 “强国必强语,强语助强国;”近年来,各种级别的汉字听写、书写等比赛活动,使国人又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列文字中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是( )A.金文B.甲骨文C.小篆D.中文5、 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其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由此可知( ) 春晚舞台设计元素“庙底沟花瓣纹” 庙底沟花瓣纹彩陶A.陶器制作水平不断地提高B.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C.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萌芽D.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6、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经》为人类跳出冲突、战争的怪圈,走向和谐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经》代表了中国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孔子B.老子C.庄子D.墨子7、 下图为“秦始皇诏书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并铸有阳文“八斤”二字;该文物可用于印证秦始皇( )A.统一思想B.统一车轨C.设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8、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A.百家争鸣B.楚汉之争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9、 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信息:秦灭六国、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 下列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是( )(1)铸币权收归中央 (2)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3)统一铸造五铢钱 (4)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A.(1)(2)(3)(4)B.(1)(2)(3)C.(2)(3)(4)D.(3)(4)11、 以下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东汉时期的( )A.民间社会风貌B.制瓷工艺高超C.社会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繁荣12、 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A.起义爆发地点在大泽乡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D.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13、 周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材料描述的是( )A.阪泉之战B.桂陵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4、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5、 与右图所包含的信息相关的是( )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③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6、 想了解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可以阅读( )A.《缀术》B.《大明历》C.《水经注》D.《齐民要术》17、 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说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实行盐铁专卖D.派大将北击匈奴18、 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都江堰的修建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19、 通过下列表格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A.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B.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C.人类在不断地进化和进步D.考古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最重要的依据20、 三国时期,( )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A.魏B.蜀C.吴D.晋二、综合题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视剧《大秦帝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商鞅变法时波澜壮阔的场景;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是“刻薄寡恩”,但观众们却说他“纵然无情也动人”;他是古典法制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的功绩,并非只对秦朝而言,而是影响了后来的整个中国;——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谁;〔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商鞅”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材料一中的文字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23、 儒学与古代科技材丰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医学,就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吻合;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灾难与厄运)……”这包含着孔子的·“仁爱”思想;医学成了科学知识(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对医学知识的精益求精就是有仁德的表现;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也成了仁知合一的学科;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其内容丰富,吸取了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农学方面的思想;——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①《伤寒杂病论》和《齐民要术》是同一朝代的科技著作;②古代中国医学、农学都是仁知合一的学科;③古代农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没有直接联系;④《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据材料指出,“仁”的思想在《伤寒杂病论》和《齐民要术》中分别是怎样体现的?(照抄材料不给分)24、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材料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庄子的思想主张?〔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5、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三字经》材料二: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凤凰网》请回答:〔1〕材料一中,“禹传子,家天下”反映了选拔统治者的什么制度?“禹”是通过什么方式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2〕材料二的图一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逐步瓦解后,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请列举两位春秋时期的霸主;〔3〕材料二中图二制度的首创者是谁?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写掌握行政事务的哪一官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