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
3页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课题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1)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通过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2、 通过学习“合并”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会使方程变得更简单3、 体会解方程过程中的恒等变形思想,会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形如ax+bx+cx=d 的方程,并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 找出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 用“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3、 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正确用“合并”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导入过程[活动]1、 你还记得分配律公式么?分配律公式:c(a+b)=ac+bc, 把公式反过来即ac+bc=(a+b)c2、练习:将下列多项式写成因式积的形式(1)ma+mb=(a+b)m(2)ax+bx=(a+b)x(3)y+5y+2y=(1+5+2)y=8y(4)3x-2x+x=(3-2+1)x=2x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活动2]1、展示问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2、师生共析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计算机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设计意图]从学生很熟悉的计算机问题出发,能给学生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这里采用“留空”的方式,为列方程作了铺垫,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总量=所有分量之和”是本题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师生行为]展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这个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合理地设未知数、列方程[师生共析]根据分析题意可知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即总量=所有分量之和,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可列出方程为x+2x+4x=140.[活动3]1、思考:怎样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有什么特点?如何转化成x=a的形式?方程右边的三项都含有字母x ,右边只有一个常数(即不含字母),如果能转化成x=a(常数)的形式,问题就会得以解决2、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是利用分配律把左边含有x的项合并到一块x+2x+4x=140↓合并7x=140 ↓系数化为1 X=20 3、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设计意图] 这里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归纳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得出“合并系数“,但在教学中应注意说明:(1)“x+2x+4x”中的第一项x的系数是“1”避免出现 x+2x+4x=(2+4)x的错误。
2)“系数化为1”指使方程一边由ax(a≠1)变形为x,它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3)“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简单,更接近x=a(常数)的形式教科书中在讨论解方程时,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这是为使解法中各步骤先后顺序较清晰,渗透算法程序化的思想教学中不要求学生也画框图[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方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向目标化转化?分配律可以实现这一转化为了使方程变成x=a的形式,可以把方程左边含有x的项,利用分配律(分配律的逆用)得出 x+2x+4x=(1+2+4)x=7x教师指出,可以“合并”的描述性定义:根据分配律,把含有x的项合并如: x+2x+4x=(1+2+4)x=7x,使方程变形为7x=140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合并”的方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活动4]1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什么作用?2练习:(1) 合并:″①x+2x+5x;②5y-3y-4y;③4z-1.5z-2.5z.(2) 解下列方程:①5x-2x=9;②-3x+0.5x=10板书设计分配律公式:c(a+b)=ac+bc, 把公式反过来即ac+bc=(a+b)c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计算机__台,今年购买计算机__台,根据相等关系列得方程x+2x+4x=140把含有x的项合并同类项x+2x+4x=140↓合并7x=140 ↓系数化为1 X=20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知识比较简单,教授最主要教授学生解题要规范,教师演示,学生联系。
在合并同类项中,学生最易犯的错误是在系数为1的项中漏了合并,所以要重点强调教授新课大概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