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答题公式总结.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75500331
  • 上传时间:2022-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答题公式总结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它本身的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3)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 反复: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用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准确而简明的科学语言揭示了…..的本质特点,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让读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突出了….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也增强了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易混术语区分 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 “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 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