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doc
10页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教材 if S【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学生认知角度,剖析苏教版必 修教材存在的内隐问题,并就如何使用苏教版必修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关键词】苏教版必修教材 内隐问题剖析对策一、 研究主要背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教材,是 口前浙江等省高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话的重要文木,是浙江省高中学生在义务教 育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化学知识的最主耍来源,教材凝聚着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的 经验,但是浙江省使用该教材已4年,教师要求整改教材的呼声不断这是教师 的观念陈I口,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足,习惯丁•用过去的体系来衡量新的教材体系, 还是由于教材木身确实隐藏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为了发挥该教 材使用的最大效益,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施中存在 的问题,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解读并剖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内隐问 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 内隐问题剖析(-)过多关注知识的背景,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了突出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小的重要应用,苏教版教材必修1以海水、矿 物等为背景,引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大背景下,物质的工业制法通常先于物质 的性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关注知识的背景,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教材先呈现Cl?的工业制法:2NaCl+2Il2ol£= 2NaOH + H21 + Cl21 ,学生已 有的经验无法同化该原理因为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只能得出阳极的气体产物中 有C1元素,不能得出Ch,假设气体是C102,方程式是:2NaCl+6H2O=2NaOH + 5H2 t +2C1O2 t ,不符合实际,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乂如:《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有三节内容,教材先呈现“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流程图涉及的反应:wAl2O3+2NaOH=2NaAlO2+H2O, NaA102+C02+2H20=Al (OH) +NaHC0J 对学生来说无 意义,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固着点可以同化这两个反应新知识与学生原 有知识脱节,会挫伤学牛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 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 的学习积极性)过多强调知识的全面,忽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原人教版同期内容对照,苏教版必修教材多出了铁、铜、铝、镁等的单质 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以及有机知识、金屈的腐蚀等,必修教材几乎成了化学的全 书;与课标对照,新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内容、要求与课标相同,苏教版必修教材 比课标多出“C12、际2、【2、Na、Mg、Fc、HNO3、H2SO4的工业制法”等内容,苏 教版的广度和深度均超出课标耍求,但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与新人教版必修教材的 课时数相同。
苏教版教参建议糖类学习的时间令人震惊糖类”的知识线索是:比较 糖类化合物的组成,说明称为“碳水化合物”的原因,书写麦芽糖、淀粉、纤维 素水解的方程式=> 观察并记录葡萄糖分别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 实验现象;检验葡萄糖的方法=>观察淀粉的水解实验,分析酸在淀粉水解实验 中的作用,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方程式原人教版建议 用3・5课时学习糖类,而新教材的建议竟然是1课时三) 过多关注知识的螺旋上升,忽略对其中知识的选择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教材中部分知识需要“螺旋式上升”,但是若 把不适宜“螺旋”的内容进行螺旋,容易导致前后知识断层,不仅在冋顾心知上 需耗费更多的吋间,还会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处于割裂的、细节化的状态,影响学 生对所学知识功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苏教版教材把电解质(P15)、常见离子 的检验(P21)、离子反应(P53)分置于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的检验、钠镁及 其化合物中,人为割裂了三者间的联系教材可以把电解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整 合到离子反应的主题中,以“离子反应”为中心,先通过NaCl (aq).NaOH(aq)、 H2SO4 (aq)、蔗糖(aq)、KN03 (熔融)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从微观 角度对物质分类,再通过FLSOp (aq)滴加到Ba(OH)2 (aq)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微 观角度认识离子反应,最后通过离子的检验巩固离子反应,这样的安排,有利于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
同样教材可以把P5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 应与P44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相整合四) 重视学科思想引导,忽视引导时机和载体苏教版必修1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标题吸人眼球,但是内 容似冷水,浇灭了好些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原因是: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某些 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②新的有趣的知识偏少,简单重复性的内容太多 如:教材花较多篇幅重复物质的分类,而分类的意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了 九年,生活中也常用到分类知识,初中科学还有专门章节介绍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再如蒸发、过滤的适用范围已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根,教材却还耍以“设计分离KC103和MnO?的实验方案”这一陈旧的载体来复习蒸发、过滤知识③物质的量 等有关概念太抽象,学生学习有困难合理的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但是并非好的方法就需要不断重复、就 需要放在高一化学教材的专题1中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新的实 验现象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教材可以将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与新知识相结合 如在学习Na2O的性质ZniJ,先呈现问题:Na20是碱性氧化物,它貝有哪些化学 性质?在学习SO?时,请学生预测SO?的性质,并说出预测的依据,让学生在新 情景中,建构感悟学科思想观念。
五) 注重感性认识,模糊理论提升从必修1教材呈现的原了结构内容看,编者的思想处于模糊状态:既想 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又不希望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由于编者思想不明确,在内容编排上,时而强化结构,时而淡化结构如:“元 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课标必修2 “物质结构基础”学习主题的内 容,而苏教版将此内容移到了必修1专题1中,必修1 p29、p30分别设置了“问 题解决”栏口,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体现了编者对 “结构”知识的重视然而教材没有有规律地呈现原了结构示意图,没有提供电 子排布规律,在教材P45“混、碘的提取”中,没有呈现Cl、Br. I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反映了编者对结构知识的不重视从教材P45“混、碘的提取”呈现内容看,编者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 的归纳来获得6比业2、【2活泼的结论,不想引导学生用演绎法推断,事实是把 原子结构放在性质Z后,用原子结构来分析现象产生的本质,有助于学生从结构 这一木源的角度分析原因,使感性认识得到理性升华,使归纳更到位三、解决基本策略(-)删减——删除必修教材的有机内容,把有机内容与《有机化学反应基 础》相整合。
苏教版必修1儿乎囊括了高中化学所有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计算难度下 降,但并不是对学生的要求下降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求 学生能口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要能学、会学、愿意学,所 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果给予时间少,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忙于记忆, 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没有机会主动探索,学生不可能获得学科系统的思想,学生 头脑中充塞的将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既不知道如何提取,也不知道如何应 用,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只能求助于对书木知识的记忆照猫画虎”式的 学习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思维惯性,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并且难以真正做到 自主学习)后移——把必修1专题1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元素核素知识移 到必修2的专题1中,必修1专题1小的物质的量的内容移到兀素化合物Z后, 把分类法、实验法移到元素化合物中与初小相比,高一科口多、难度大、思维要求高、节奏快,学生一时难适应, 为使学生适应并喜欢高中化学,初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 方法,新的知识可以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元素化合物中的许多实验现象,能激 起他们探究的热情;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 值。
所以可以把“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提而,再按钠、镁、氯单质及 其化合物知识顺序教学Na与水反应的现象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现象引发 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能用CO?熄灭燃烧的N“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 识的实用性冇了 Na知识的铺垫,学生可以用2NaCl 2Na+Cl2 t和 2Na+2H2O=2NaOH+H2 t 来理解 Cl?的工业制法:2NaCl+2H>ott 2NaOH+H2+Cl2 仁 带露的红玫瑰在干燥的CL瓶中黯然失色的现象,会激发他们学习C12的强烈欲 望在元索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新内容不过是旧知识的拓 展深化,知识产生的过程原來是这样的丝丝入扣,浑然天成;体会到化学学习的 乐趣,从而爱学、乐学当然,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离不开学科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教材可以将 理论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渗透到元索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学习SO?时,请 学生预测SO?的化学性质,并说出预测依据;为验证SO?的化学性质,请学生设 计实验方案,如判断SO?是否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学生会思考,如果反应,Fe3+ 将转变成F/, SO?将转变成SOt 因此可以用KSCN溶液或陥Ch溶液来检验。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断搜寻已冇的知识、寻找已有的思维模式,最后学生 既获得了新知,又感悟到分类思想、实验研究思想、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 论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三) 重组——单元内重组、单元间重组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曾提出“如果我不得不把所冇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 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由 于教材中有的内容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时可对内容进行重组,如 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固着点可以同化两个反应AlA+2Na0II=2NaA102+n20, NaA102+C02+2H20=Al (OH) 3 I +NaHCO3,教学时可以把《从铝十.矿到铝合金》进行 单元内重组,即先学习A1(OH)3再学习AlAo具体程序是:[在完成A1(OH)3溶于NaOH溶液的实验后,引导学生书写方程式]A1 (OH) §相当于 酸 H3AIO3 n 把 H3A103拆成 HA 102 和也0 => 书写 HA12 与 NaOH反应的方程式=> 书写Al (0H) 3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比较下面三组方程式,寻找规律,再书写AI2O3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F e2Oj^6H C b= 2FeC 2O AI2O3>6H CblAlClj+aH 2O COj+^NiOH-NijCQj+H^)FHOH h+3H Cl-FcC b+3H2O Ai(OH)3+3HCbAICb+3HK) H2CO3+2NaOH=Ni2CO^H2O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规律:碱与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分别与酸反应,产物 相同,酸与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分别与碱反应,产物相同;因此据 Al (OH)3+NaOH=NaAlO2+2H2O,学生很容易写出 Al2O3+2NaOH=H2O+2NaAlO2 e至于CO2通入NaA102溶液的方程式,则可引导学生根据强制弱的规律来书写。
[分析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涉及的反应原理]上而的程序从实验岀发,重点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突破难以理解、记忆的化 学用语,感悟分类法的重耍性化学用语是化学的核心知识,不能因为强调知识 的社会意义,强调探究学习,就弱化学科耍素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 有貝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才能感悟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涵的化学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