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资料2022年收藏九岭山隧道3斜井排水专项施工方案修改剖析.doc
25页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MHSS-7标段九岭山隧道3#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方案中铁十九局集团蒙西华中铁路MHSS-7标段项目经理部二O一六年四月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MHSS-7标段九岭山隧道3#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蒙西华中铁路MHSS-7标段项目经理部二0一六年四月2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蒙华铁路MHSS-7标项目经理部 反坡排水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说明 12编制范围 23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 23.1工程地质 23.2水文地质 24工程概况 34.1地形地貌 34.2地质条件 44.2.1工程地质、地层岩性 44.2.2地质构造 44.3水文地质特征 64.4气象条件 65隧道抽排水施工方案 115.1斜井及正线抽排水系统 115.1.1反坡排水的特点及重要性 115.1.2九岭山隧道正线反坡排水 115.1.2斜井施工期间反坡排水 125.1.3斜井及正线反坡排水 135.2斜井及正线抽排水供电系统 145.3突、涌水段施工排水 145.4污水处理 156. 劳动力组织 157.安全保证措施 168.环境保护措施 179. 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1710.斜井及正线抽排水示意图 19中铁十九局集团蒙华铁路MHSS-7标段项目经理部 反坡排水施工方案九岭山3#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国家、行业现行铁路建设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⑵九岭山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
⑶《蒙西华中铁路九岭山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修改)⑷《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⑸当前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⑹九岭山隧道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蒙华铁路重点隧道工程技术方案优化专题会议精神及变更设计图纸1.2编制原则1、在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为了控制隧道涌水、突泥,可采用超前预注浆减小涌水量和水压,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环境条件许可时,对于地层中的孔隙水或节理、裂隙水,可采用地表或洞内降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层的稳定性;当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或无降排水条件,在隧道施工中遇到高压涌水危及施工安全时,宜先采用排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的压力,然后用注浆法进行封堵封堵涌水注浆应先在周围注浆,特别是向水源方向注浆,切断水源,然后顶水注浆,将涌水堵住2、隧道涌水的处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应采取先堵后排的措施,预计有大量涌水或涌水量虽不大,但开挖后可能引起大规模塌方时,应在开挖前进行帷幕注浆3、反坡段施工排水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尊重现场实际情况,超前规划、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现场施工方案,与实际不符时及时给予优化,随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实现施工动态管理。
4、隧道施工防排水工作应按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水原则2编制范围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MHSS-7标段,九岭山隧道3#斜井及正线工程3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3.1工程地质1.地形地貌隧道区为中低山区,山体陡峻,流水侵蚀切割剧烈,地形起伏较大,自然陡坡度约30°~60°,相对高差1000m左右,隧道最大埋深约862m,山坡植被多为松树林及灌木丛,自然坡度为20°~30° 2.地层岩性九岭山隧道3#斜井表层覆盖粉质黏土,黄色,硬塑,厚约1.1m,下伏基岩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褐黄色,全风化,层厚约10m3.2水文地质隧道区地下水类型包括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由于山体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下水径途径较短,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4工程概况九岭山隧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境内,起于铜鼓县小水村附近,止于宜丰县黄岗镇隧道结构形式为单洞双线,进口里程DK1680+696,出口里程DK1696+086,隧道全长15390m,主要不良地质有断层破碎带(断层6条,节理密集带4条)、岩爆、软岩大变形、地热等隧道Ⅱ级围岩8805m,III级围岩4520m,Ⅳ级围岩1492m,Ⅴ级围岩573m,Ⅱ、III、Ⅳ、Ⅴ级围岩分别占全长的57.21%,29.38%,9.69%,3.72%;3#斜井位于宜丰县黄岗镇汪家槽村,线路左侧,采用双车道断面,斜井与隧道正洞交于DK1691+600处,斜井与1线线路中线大里程方向交角60度,斜井综合坡度为9.15%,井口里程X3DK1+607,斜井斜长1613.7米。
隧道正线为单洞双线、斜井设计为无轨运输双车道,按照新奥法设计,洞身结构为初期喷锚(必要时加钢架)支护、复合式衬砌(洞口段、洞内软弱围岩段、三叉口处);辅助措施有:超前注浆小导管、3m帷幕注浆、5m帷幕注浆、3m径向注浆、5m超前注浆等4.1地形地貌本标段地形多为中低山区,山体陡峭,流水侵蚀切割剧烈,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约为30°~60°,相对高差1000m左右,植被发育,多为松树林及灌木丛山间沟谷呈狭长条状,与线位呈大角度相交,植被发育,多为竹林、松树等,局部被辟为农田和村庄,谷地覆盖层厚度1~2m,局部厚度较大其中九岭山隧道经过区域最高山峰的标高为1404.6m,隧道最大埋深约862m4.2地质条件4.2.1工程地质、地层岩性标段施工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雪峰期晚期第一次侵入(γδ22a)花岗岩、花岗岩长岩,局部发育有酸性岩脉和石英脉,全风化层厚度4.8~24.5m,此外还有地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坡洪积及残坡积土层隧道围岩级别以Ⅱ、Ⅲ级为主,围岩总体稳定性好4.2.2地质构造根据遥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地质测绘资料、物探成果资料和钻探资料综合分析、判定,区域有6条断层与线路相交,构造特征以压扭性、压性为主;另有节理密集带3条。
⑴断裂构造①F1断层:断层于DK1683+930附近地面与线路相交,交角约为118°,地表表现为狭长条带状山间沟谷,植被发育,多为竹林、松树等断层为压扭性断裂,走向约165°,倾向南西,倾角约64°深孔Jz-Ⅲ132-1683850揭示该断层,产状255°∠64°,孔深116-124m范围为断层带,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根据物探及钻探资料综合分析,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为140m②F2断层:断层于DK1684+760附近地面与线路斜交,交角约为25°,地表表现为沟谷,植被发育,多为灌木、松树等机动钻孔Jz-Ⅲ135-1684725揭示该断层,压扭性断裂,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60m,Jz-Ⅲ132-1684725揭示该断层,产状283°∠70°,109.5-115.5m为断层破碎带,节理很发育,岩体极破碎,构造裂隙水较发育,围岩稳定性差;69-215m为断层影响带③F3断层:断层于DK1686+480附近地面与线路斜交,交角约为126°,物探EH-4揭示该断层,压性断裂,断层走向约为50°,倾向北西向,倾角约67°,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00m,岩体破碎,构造裂隙水较发育,围岩稳定性差。
地貌上表现为沟谷④F4断层:断层于DK1691+545附近地表与线路相交,交角约为104°,物探揭示该断层,压扭性断裂,断层走向约为28°,倾向北西向,倾角约81.5°,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10m,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⑤F5断层:即下元坑—天宝埚断裂,为区域断裂,断层于DK1692+710附近与线路相交,交角约为145°,区域、物探揭示该断层,压扭性断裂,断层走向约为69°,倾向南东向,倾角约58.5°,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80mJz-Ⅲ132-1692900揭示, 196.3-199.8m为断层破碎带,节理很发育,岩体极破碎,构造裂隙水较发育,围岩稳定性差断层清晰,可见擦痕、阶步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地貌上表现为沟谷⑥F6断层:即黎源村—官山断裂,为区域断裂断层于DK1694+280附近与线路相交,交角约为132°,区域、物探揭示该断层,压扭性断裂,断层走向约为56.5°,倾向东北向,倾角约75°,推测断层带及影响带宽度约90m,带内节理裂隙密集发育,岩体极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⑵节理密集带①地表DK1687+930~DK1688+180段物探EH-4低阻异常带,影响宽度约250m,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
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发育②地表DK1690+740~DK1690+880段物探EH-4低阻异常带,影响宽度约140m,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发育③地表DK1693+830~DK1693+980段物探EH-4低阻异常带,影响宽度约150m,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发育④地表DK1684+170~DK1684+480段物探EH-4低阻异常带,影响宽度约310m,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不堪发育4.3水文地质特征标段施工区地表水以DK1690+050处北东向山脊为分水岭,向两侧排泄,分别汇入定江河和锦江隧道山体冲沟水系较发育,发育有3条大型冲沟,常年有流水,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较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标段施工区地下水类型包括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4.4气象条件1地表水隧道区地表水以DK1690+050处北东向山脊为分水岭,向两侧排泄,分别汇入定江河和锦江隧道山体冲沟水系较发育,常年有流水,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隧址区发育有3条大型冲沟,常年流水,按里程顺序叙述如下:⑴DK1684+000发育有一小型河流,河床可见大量花岗岩孤石,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磨圆度好。
河流宽约6m,水深1-1.5m,水流湍急,流速约为10m/s,流量Q=90L/s⑵DK1684+900处有两条小溪流交汇于此,溪流经过之处可见大量花岗岩孤石、块石,磨圆度较好溪流宽约2-3m,水深0.5-1m,水流较急,流速约为5m/s,流量Q=15L/s⑶DK1687+600发育有一河流,河床可见大量花岗岩孤石,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磨圆度好河流宽约2-3m,水深0.5-2m,水流湍急,流速约为8m/s,流量Q=50L/s2.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类型包括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由于山体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局部浅埋及构造带处直接受附近地表溪流短距离补给⑴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在隧道通过区的沟谷中,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坡积或洪积黏性土与碎石类土中,由于含水层厚度极薄,水量很小⑵基岩裂隙水:主要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①风化裂隙水:隧址区花岗岩不均匀风化现象明显,局部全风化花岗岩厚度大,为良好的含水层,在沟谷等地段,其含水量丰富,风化裂隙水发育局部全风化花岗岩呈现球状风化囊形态,排水不畅,存在上层滞水可能,其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完整基岩隔水阻滞形成,消耗于蒸发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
由于接近地表和分布局限,上层滞水的季节性变化剧烈,一般多在雨季存在,旱季消失②构造裂隙水:隧址区岩性主要为硬质岩,受区域构造影响,断层、节理等构造裂隙发育,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裂隙密集带及揉皱强烈发育带等储水构造中,构造裂隙水发育,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