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损伤的修复.ppt
86页第二章 损 伤 的 修 复 (Repair)修 复(repair)损伤(Injury)造成机体细胞和组织丧失后 ,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称为修复 修复有哪些类型? 常见细胞和组织如何修复? 什么是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创伤愈合过程和影响因素? 新的动态与进展(再生医学,分子机制与干细胞)? ?修复有两种形式:①再生(regeneration):由损伤周围的同种 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 (完全再生/完全修复) ②纤维性修复(fibrous repair)/(瘢痕修复): 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不完全再生/不完全修 复) 多数情况下,两种修复过程同时存在第一节:再生 (regeneration)(1)生理性再生:生理情况下,有些细胞不 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 充,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2)病理性再生:病理情况下,组织缺损后 发生的再生(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一、细胞周期和细胞的再生潜能o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再生能力强o同一个体,幼稚组织比高分化组织再生能力强o生理状态下经常更新的组织再生能力强G2期S 期DNA合成期MG1期G0期(静止 期)终端分化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细胞再生潜能1.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又称持续分裂细胞): 不断分裂增殖, 随时 可从极短的G0 期进入细胞周期,替代凋亡或损伤C。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又称静止细胞) : 生理状态下不增殖,处在 G0期静止状态,组织损伤的刺激下,则可迅速重新进入G1期表现出 较强的再生能力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 ?(又称非分裂细胞) : 永久性处于 G0期静止状态,不再进入下一个细胞增殖周期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上皮组织的再生2.纤维组织的再生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4.血管的再生5.肌组织的再生6.神经组织的再生(一)上皮组织的再生肝细胞再生模式图(二)纤维组织的再生成纤维细胞(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再生Ø软骨再生:软骨膜C增生转化为软骨母C, 分泌软骨基质形成陷窝变为软骨C软骨 再生能力弱,缺损较大时纤维组织参与修 复Ø骨组织再生: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 修复四)血管的再生①毛细血管:以出芽(budding)方式进行再生内皮细胞可分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构成基底 膜的基板周边成纤维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的网 板,本身则成为血管外膜细胞小A、小V:通过毛细血管改建形成 ②大血管修复:离断后需手术吻合,内膜复原,肌 层瘢痕修复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1)基底膜溶解;(2)细胞移动和趋化;(3)细胞增殖;(4)细胞管腔形成,成熟 和生长抑制;(5)细胞间通透性增加(五)肌组织的再生(再生能力很弱)Ø横纹肌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 完全断离而不同。
Ø平滑肌、心肌、横纹肌断裂破坏后,多由 瘢痕修复六)神经组织的再生Ø(中枢)脑及脊髓内NC:多为胶质修复( 胶质瘢痕)Ø(外周)NF:起源的NC完好,可完全再生若离断两端相隔超过2.5cm;或两端间有瘢痕组 织等阻隔;或因为截肢失去远端,则再生纤维不 能到达远端,而与周围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成团 ,形成创伤性神经瘤,可产生顽固性疼痛神经组织再生模式图神经组织再生模式图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o纤维性修复(fibrous repair):是指实质组织细胞破坏较多或受损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低 下不能完成同种细胞修复时,通过肉芽组织增 生、溶解吸收坏死组织和异物、填补组织缺损 、并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的修复过程纤维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织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1、概念: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 纤维细胞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湿润 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2.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① 成分: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②形态特点:Ø新生毛细血管:向损伤表面垂直生长; 以小A 为轴心,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Cap网; 内皮 细胞数量多、核大。
核多壁薄有方向)Ø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也可见中 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Ø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可见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 ,兼有SMC的超微结构、生 化特点及收缩功能3、肉芽组织的作用与结局:①作用Ø抗感染保护创面:通过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 吞噬水解消化,清除感染与异物,保持创口洁净 Ø填补伤口及其组织缺损: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 维和基质填平伤口缺损,并为上皮组织的再生修 复提供支撑 Ø机化(organization)或包裹:取代或隔离坏死组织 、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Healing of skin ulcers. A, Pressure ulcer of the skin, commonly found in diabetic patients. B, A skin ulcer with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edges of the lesion. C, A thin layer of epidermal re-epithelialization, and extensive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in the dermis. D, Continuing re-epithelialization of the epidermis and wound contraction. Peptic ulcer②肉芽组织的结局-----瘢痕组织(Scar)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1.概念:瘢痕(scar)是由幼稚肉芽组织改建成熟 ,并有大量玻璃样变胶原纤维的老化纤维结缔组 织。
2.形态特征: 镜下:主要成分为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玻璃样变 胶原纤维束,很稀少的纤维细胞和小血管 大体:瘢痕组织呈干燥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半透 明,质地硬韧并缺乏弹性3、对机体的影响:有利作用:①填补组织缺损,保持组织器官完整性;②抗拉力作用比肉芽组织强,使组织保持坚固 性不利方面:①瘢痕收缩;②瘢痕性粘连;器官硬化、变形;③瘢痕过度增生,可形成瘢痕疙瘩(keloid):局部过度增生的瘢痕组织突于皮肤表面形成肥大性瘢痕 ,并向周围不规则生长扩延,临床上称为蟹足肿 Keloid(瘢痕疙瘩). A, Excess collagen deposition in the skin forming a raised scar known as a keloid. B, Thick connective tissue deposition in the dermis.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形成过程包括: (1)血管生成 (2)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 (3)组织重构:细胞外基质成分积聚和纤维 组织重建(一)血管生成的过程1.有两种类型: 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由内皮细胞前体细胞 (来自造血器官)形成新的血管。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组织中即存的成熟血管 内皮细胞增殖游走形成小的血管 近期研究认为病理状态下血管生成,两种方式都有 2. 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生长因子/受体: 其中 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及 其受体作用最为突出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1)基底膜溶解;(2)细胞移动和趋化;(3)细胞增殖;(4)细胞管腔形成,成熟 和生长抑制;(5)细胞间通透性增加(二)纤维化肉芽组织发生纤维化(fibrosis)的过程,就是成纤 维细胞迁徙、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积聚的过程三)组织重构(tissue remodeling )细胞外基质(ECM,extracellular matrix)的结构 改变(合成和降解的平衡) 其中金属蛋白酶是降解 ECM的关键酶 第三节 创伤愈合( wound healing )是机体对外伤引起的皮肤等组织离断或 缺损进行修补复原的过程包括(1)各种 组织再生;(2)肉芽组织增生 ;(3)瘢 痕形成等复杂组合过程一、皮肤创伤愈合1.基本过程: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而不同,以下以皮肤手术切 口为例子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2)伤口 收缩(2-14d)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牵拉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收缩创面缩小(1)早期变化伤口局部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出血数小时内,炎性反应(红肿热疼)血凝块干燥为痂皮(3)肉芽 组织增生和 瘢痕形成3天左右: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毛细血管以0.1-0.6mm/天的速度延长5-6天: 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7-14天: 胶原纤维合成达高峰30天左右:瘢痕形成;“变白”。
4)表皮及 其它组织增生凝块下伤口边缘基底细胞增生向中心移动单层上皮形成 覆盖肉芽表面分化为鳞状上皮皮肤附属器不能完全再生 ,需瘢痕修复2. 创伤愈合类型 :(1)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缺损小、创缘齐、无感染、对合/缝合严密、炎症反应 轻需少量肉芽即可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 小线状瘢痕” (2)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缺损大、创缘不齐、无法整齐对合/有感染、炎症反应 明显需多量肉芽方能填平伤口愈合时间长,形成瘢 痕大二、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①血肿形成②纤维性骨痂形成③骨性骨痂形成④骨性骨痂改建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血 肿 形 成骨组织和骨髓血管破裂出血骨髓组织坏死 骨皮质坏死血肿形成并凝固纤维骨 痂形成血肿机化(折后2-3天)纤维化(肉眼或X线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纤维性骨痂骨痂改建、再塑板层骨破骨细胞吸收骨质, 骨母细胞产生新骨质透明软骨骨母细胞形成类骨组织钙盐沉积编织骨软骨化骨结构疏松骨小梁排 列紊乱骨性骨 痂形成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年龄;营养(维生素C, Zn,含硫氨 基酸)。
2、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抗感染、清创术);局 部血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辅射等3、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①及时、正确复位骨折断端②适时、牢靠、准确地固定骨折断端③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证良好的 局部血供除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局部因素外,第四节:细胞的生长和调控本研究内容较为前沿:相关研究领域共获得4项诺贝尔奖:1、1999德国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家 GuenterBlobel发现----“细胞信 号蛋白质的定位及转移机制” 2、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 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发现---“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 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3、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 ·纳斯因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4、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马里奥-R-卡佩奇、 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J-伊文思---干细胞研究细胞创造人类,科技改变世界!一、细胞再生和分化的机制: 细胞生长和分化涉及多种信号之间的整合和相互作用:1、细胞损伤后,释放一些信号因子如(生长因子)刺激同 类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
2、细胞外基质也释放某些信号因子3、细胞外信号,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系统转变成细胞内信 号,从而促进细胞反应(生长与分化)A)常见的信号分子(最常见的是生长因子--多肽类) :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促进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和 单核细胞的增生与游走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促内皮细胞增生3. 转化生长因子(TGF):依浓度作用不同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成纤维C和内皮C增生 5. 表皮生长因子 (EGF) 6. 细胞因子: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B)常见的信号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