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出土简帛小札》.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3267341
  • 上传时间:2018-06-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出土简帛小札出土简帛小札》》(参加北大哲学系(参加北大哲学系““出土文献与古代思想记忆的新方位出土文献与古代思想记忆的新方位””论坛发言稿)论坛发言稿)赵建伟 2011、7一、郭店楚简“心”符字与“行”符字1、 “仁”字异形解刚才大家谈到郭店简的“仁”字也写成上面是“身” 、下面是“心”的字,有很多解释我想正解似乎还是要回到《说文》上来 《说文》:“仁,亲也” 上面所从之“身”音义同“亲” 《广韵》:“身,亲也” 《礼记·祭义》:“灾及亲” , 《释文》:“本亦作‘灾及于身’ ” , 《大戴礼·曾子大孝》作“灾及乎身” 这个字可以释为从心、从亲(身) 、亲亦声 “上下相亲曰仁”(《周礼》郑注) 、 “贵贤亲亲曰仁” (《一切经音义》引《谥法》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 ) 、 “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 ) 王中江先生引《尔雅·释言》 “身,亲也”、又提到“身体与事亲之仁” (见所著《简帛文明与古代》第三编) ,已近正解2、 “心”符字与“行”符字——君无为与臣有为刚才大家谈到“情” ,谈到郭店楚简中带有“心”旁的字特别多,99 年到台湾开会,我的论文是《郭店竹简老子校释》 ,我说完以后庞朴先生就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郭店简大量的字都带心边?当时我没给出回答,我说我还没想好,得回去想想,回去还确实想了,想了半天也没想通。

      单拿出这一个字,不好讲通回来我就看郭店楚简,结果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其出现频率跟心字边的现象一样,大约有上百个字,都带“行”字边,或者是双立人,或者是走之,或者走,特别多,跟带心字边的出现频率完全一样,这两个我就放在一起,因为我整理过、看过《管子》 ,《管子》讲“心行” ,这里面有没有关系?《管子》里面一直在谈“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 “无为而制窍者也” 、 “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 ”(见于 《心术上 》、 《君臣下 》) , 腹心为君(( “心 ”符字),君道安静无为;股肱为臣,臣道行动有为( “行 ”符字) 可不可以这么解释我还没想通,但我想抄写习惯一定跟当时的文化语境、哲学热点思潮、时尚辩题有关系,也就是说与战国末年君无为臣有为的黄老思想有关比如说战国中期,这个时候的文献中“五行非常胜”是一个时尚辩题,在《文子》里就有一大段“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等等讲论“五行非常胜”的文字;可是到了汉初《淮南子》 ,这一段完全跟《文子》一样,但是缺了“水之势胜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这一句,可能在汉初的时候, “五行非常胜”这个时尚辩题不存在了,所以《淮南子》在抄《文子》的时候忽略了,还有可能,汉初火德,秦是水德,水克火,犯忌。

      所以我说“心符字行符字”可不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刚才吃饭的时候,李零先生说这个有点意思,却未置可否如果有机会能面请庞公定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二、 《京房易传 》与帛书 《系传 》我现在在重新修订《周易今注今译》 ,跟陈先生合作,中华出我在修订的时候看,这个马王堆帛书《系传》下篇,最初在于豪亮的文本里面是 6000 多字,包含有 《说卦传 》的文字, 但是后来韩仲民和张立文先生不同意这样的分法,就把《系辞传》下篇的这些包含有《说卦传》的文字给拿掉了,独立成篇,名为《易之义》 ,这个被多数学者接受,于豪亮先生的文本已经不用了我当时也同意这样的分法可是前年到社科院参加王葆玹先生的博士的论文答辩会,这篇博士论文是《京房易传研究》 ,那个人是台湾人,他最后的结论是《京房易传》是伪造的后来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伪造,我发现有一点很奇怪, 《京房易传》跟帛书《易传》有一个地方吻合,就是《京房易传》在引《说卦》的时候说“《易·系》曰” ,这正好跟包含《说卦传》的帛书《系传》的文本一致,这个怎么解释?《京房易传》跟帛书为什么这么相近?这个可能不但说明《京房易传》不是伪书,还可能为于豪亮先生的文本提供一个支持。

      当时王葆玹先生鼓励我把它写成论文,我却一直没有动笔如果参照《京房易传》的说法,采信于豪亮先生的文本,那么就没有了后来被独立成篇的《易之义》 ,廖明春先生所重新命名的《衷》篇也就需要再考虑(我很怀疑廖明春先生所找出的这个被认为是本篇尾题的“衷”字有没有可能是“系”字的形讹?帛书《系辞》的尾题肯定是一个字的“系” ,而不是较晚才成为篇名的两个字的“系辞” ) 三、上博简的特殊符号还有一个就是上博简的特殊符号这些符号我现在也没大看懂,有六个符号,我试图弄一弄,弄不大明白,这里说一下初步的想法看了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还有姜广辉先生的研究,我看了,他们俩的观点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认为全部符号就是这六个,分为五类,其中一个只起分上下篇的作用但可惜的是出土的简只有三十多卦,将近一半简没有挖出来,也就不能断定上博简的《周易》符号就有六个看了其他人的一些文章,有两个人,说是又从原件中发现了两个符号,除了其中一个起分上下篇作用的外,共七个但是我又看,我觉得他们说的那两个和已有的没什么区别今本用揲蓍法弄的卦序,但在此之外,我们看马王堆还有阜阳汉简《周易》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比如说帛书的《周易》是重卦法,完全是按八宫,是实用的;阜阳汉简《周易》每一卦后面都有卜辞,就是把占卜的结果都写上了。

      这个肯定也是实用的所以,根据六十四这个积数,完整地上博简的特殊符号很有可能也是分为 8 类,而且是 4 组,我就把符号试着对,现在是 6个,一般认为是 5 个,一个是黑笔写的匚字,口字去了这一竖,说这是分上下篇的,不能单独成立,只出现两次,但出现两次,你不能认为它不独立,我估计这个黑匚字也很多,应该算一类,也就是说现在有六个六个我们再补充两个,就变成四组可以这样标示——A、红块;a、黑块B、红块里叠黑匚字;b、黑块里叠红匚字(这个是我们补的) C、黑匚里置红块;c、红匚里置黑块D、红匚字(这个是我们补的) ;d、黑方字四组八类,跟八宫可能差不多为什么这么分?红黑颜色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我估计分类的原则及颜色变化的依据可能是跟中爻的爻性和爻数有关系,是六还是九有关系上博简是实用的,分八类,这与帛书同;但它不是重卦法而是揲蓍法,这又与今本同四、帛书 《系传 》 “在天成马 ” (象)与 《庄子 ·齐物 》“万物一马 ” (象)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看马王堆帛书出土的这个《易传》 ,所有的“象”都写成“马” ,整理者也都说可能因为形近,或者本来就相通,魏启鹏先生说可能是一种禁忌,不敢写“马” 我认为, “马”和“象”肯定是可以相通的,怎么通我们再去解释。

      后来给我的研究生上课,讲到《庄子 ·齐物 》: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学生说您给我们讲讲这是什么意思往复杂了说,就跟公孙龙有关系,我觉得跟《白马论》没关系,可能跟《指物论》有关系简单地解释,就是郭沫若《十批判书》说的, “天地一指”就是天地只是一个概念;“万物一马”(筹码) ,就是万物只是一个符号但是“马”如果能和“象”通就好了当时解释的时候没跟《周易》联系起来,我就说“马”在这里其实可以代表一种物象,意即:天地只是一个概念,万物只是一个物象 《庄子 ·秋水 》所谓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物,物有不齐;以道观物,万物齐一 后来我想跟帛书 《系传 》 “在天成马 ” (象) 是不是可以联系在一起公孙龙《指物论》 “指”与“物”相对, 《庄子 ·齐物论 》 “指 ”与 “象 ” (马)相对,宜同前面的“指 ”和 “象 ” (马)是手指和大象的意思,是具体指称;后面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象( 马 ) 也 ”的 “指 ”和“象 ”是概念(旨)和物象的意思,是提升后的抽象指称二者可以说是别名与共名的关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