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格式范文.docx
8页古代书信格式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乂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启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问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问,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问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届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即禀者同上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苒启者”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中国古代书信名帖等书写的格式为什么都是从右边往左边写?有没有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彳艮难说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申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启,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古代中国书信的格式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帅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宵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祝愿语一一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署名一一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信封的写法跟现在没有多打的区别不过古代的书写是竖的注意使用相应的敬语就可以了古代对公文的格式要求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上书]奏议体之一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活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局也,奏上也,书而局进也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活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今制,陈事曰疏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意等0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乂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活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丰垂也,筹策也,谋也谋若运筹亦如运用丰垂策而奏进之者也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白五篇谏,是以亡谏书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乂《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活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意以言之变也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汉上书四名,二曰奏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表]章奏体之一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三代以前,谓之敷奏秦改曰表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唐宋以后,多尚四六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贝U其辞亦各异焉活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活赵翼《欧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乂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其可笑也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神让等让国诏一下,乂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神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启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7工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活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活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乂多成诉状《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万言书]古代竖写书信格式图片,求图书写格式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②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十段来书写③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④ 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古代书信格式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乂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启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爰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