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学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oc
3页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学案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NO.13)主备人答疑审核人审批人学生姓名班级一、学习目标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地位;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课前预习(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①(生产力角度) ②(基本经济制度角度) ③(市场经济角度) 2、什么是按劳分配?(基本内容与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①(由谁决定?) _____②(前提) ③(物质基础) ④(直接原因) (2)重要性:①(有利于) ②(体现了?) ___________(3)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①是对 ②体现了 ③有利于 四、课后巩固:(一)判断1.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 )2.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 )(二)单项选择题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这一分配制度的形成( )①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体现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形式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B.公有制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经济原因是 ( )A.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B.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不高C.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没有极大丰富 D.劳动者能力存在差别4.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把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5.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积极影响是 (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老王靠劳动致富,老李靠科技发家,老刘靠经济获利,他们同富不同路。
这主要说明( )A.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多样化 B.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C.我国居民投资方式多元化 D.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7.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8.据上海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中心统计,全市1300家认定转化项目企业中科技人员持有总量超过5亿元,人均近50万元,科技人员的技术收入股属于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9.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D.由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10.企业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年终时获得股票奖励。
这种收入属于 ( )A.劳动要素的收入 B.资本要素的收入 C.技术要素的收入 D.管理要素的收入11.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把土地集中租赁过来种经济作物,外出打工的村民每年能拿到土地租赁金,在家的村民既在自己田里耕种,也在合作社打工,每天种地也拿起了工资,而且收入也不错材料中体现的分配方式有 ( )①按劳分配 ②按技术要素分配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 ④按劳动要素分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2010年,江苏省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实施“协商薪酬制度激励员工创新计划”计划规定实行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可重点协商确定职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奖励标准等这样做 (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确立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④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差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