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文化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突破.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9067138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1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化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突破 论文化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突破 【作 者】李炳全 【作者简介】李炳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福建 厦门 361005) 【内容提要】文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在方法论上对主流心理学有很大的突破它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还原论、简化论范式,突出生态学研究方法,重视在实际语境中研究;突破主客二分范式,强调主位研究;超越文化中立、价值中立范式,重视同文化研究;重视解释学方法,用本体论解释学突破或替代精神分析的方法论解释学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关 键 词】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突破/语境/主位研究20世纪末,世界哲学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文化研究”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统摄它们的研究,并迫使人们以“文化研究”范式来改造、发展它们与这一转向相一致,心理学的发展也呈现出文化转向其中,文化心理学是这一转向的结果和典型代表文化心理学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突破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或方法:突破了以往心理学研究范式,超越主流的实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框架,从新的视域进行心理学研究这对当代心理学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因此有人认为它首先是一种方法论具体说来,文化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实际语境(context),强调生态学研究方法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与心理或行为是相互建构关系,并不是你因我果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把文化看作为一种变量;任何研究都是文化负载的,即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都要受到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语境影响;每种文化都应当从它自己的参照系,包括它自己的生态、哲学和宗教语境中去理解;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心理总有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媒体,其中不可避免地镶嵌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这就告诉我们,无法把文化与心理分开,无法把文化与心理从整个研究语境中分离出来,而只能在文化与心理所处的实际情境的整体中去研究或理解、解释、描述它们以往的把文化和心理从具体语境中分离出来的做法只不过是西化的科学主义的做法倘若我们把目光从狭隘的西方转向全世界时,我们会看到原来的心理学是站在西方文化和地域立场上的心理学,它不可能关注和理解文化现象,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因为人的心理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既构成文化,又由文化来构成如果撇开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土壤孤立地来谈心理学及其普适性,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心理学研究应在现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在这一意义上,它与生态心理学取向基本相同,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注重心理研究的真实性、现实性原则,强调心理学研究必须由人为性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转向现实性研究这样就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人为性”缺陷,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这表现在:1.避免把人物化和把研究情境简化,从而使研究结果与实际密切联系为了达到研究的可控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确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主流心理学研究常对因素加以控制,把复杂情境简化,把研究对象从实际环境中抽出来这样就使其研究脱离实际,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生态效度这是因为:第一,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很难满足可控性、可重复验证性的要求在研究中,要使之满足客观性要求,就必然将其简化、缩小或还原,忽视现实情境中的复杂因素和宏观性质这样,研究情境与实际情形就有很大差异,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难免与现实不符第二,主流心理学依据自然科学的结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普遍性特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出这些普遍性特征或人类行为的一般通则,这就极易使心理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泛化,把之应用于研究范围以外的情境中,导致心理学中的霸权主义。

      过去心理学中把西方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应遵循的标准当作是全人类的,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事实上由于文化、环境、实践活动等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乃至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很大,我们很难找到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模式和通则第三,人的心理与一般的物的特征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它会发生变化,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和金巴尔多的看守所模拟实验等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就难免与研究前的现实情境中人的心理不一致第四,人所处的条件不同,心理活动也会不同,这就是说在控制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肯定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有时,些微的似乎并不重要的变化就会引起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很大变化这样,控制条件下研究结果难免失真由此必然会降低研究结果和理论的解释力和价值,使之不能很好地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丧失其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1],pp.95~96)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不能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激烈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为克服主流心理学的上述不足,文化心理学要求在实际的语境中研究由于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心理学研究必须以文化语境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

      由于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因此就可以保证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使研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形,生态效度相对较高2.避免因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可控性要求造成的研究偏差以往的主流心理学强调价值中立,忽视文化差异对待文化差异,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2],pp.63~75)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差异是表面的语境因素,并不重要,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不理会或排除文化差异第二种观点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差异,认为文化差异很重要,但它是文化进化的结果和表现据此对文化分等分级,认为不同的文化代表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进化程度或阶段(如从传统到现在、原始到文明、落后到先进)这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具有某种必然性,成为人必须接受的“命运”或“天命”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只具有十分有限的、相对的意义,而客观必然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文化与一般的物质一样遵循某种普遍的规律文化差异体现了文化进化的基本规律第三种观点虽重视探讨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但与实证心理学的因果关系模式保持一致,把文化视为准独立(自)变量(quasi-independent variable),把行为视作依存(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由此用文化解释心理或行为的差异上述观点实际上都造成了文化与心理的分离,研究对象与实际的研究情境分离,从而造成对文化和心理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或解释偏差与此不同,文化心理学从心理与文化相互建构观和整体性研究原则出发,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文化与心理、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的整个语境分开,心理学研究应坚持整体性、系统论原则,在现实语境中进行这样就突破了上述主流心理学的还原论、简化论的研究范式    二、重视主位研究主位研究(emic approach)是相对于客位研究(etic approach)而言的一种研究方略前者是站在研究对象的立场上来研究、分析文化或文化心理,是新兴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略;后者则是站在中立的、客观的研究者的立场上研究、分析文化或文化心理,即把所研究的文化作为客体,站在所研究的文化之外去研究文化心理和行为它实际上承继了科学主义的研究立场,从主客二分和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强调价值中立承袭主流心理学基本原则的跨文化心理学通常采用这一研究方略从文化心理学通常使用的主位研究来看,它包含两层密切联系的含义其一把文化看作是内在于人(inside the person)而不是外在于人(outside the person)的([3],pp.44-45),这样,在研究时就把文化看作是像人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从所研究文化的角度或立场去理解、解释或研究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其二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文化中,了解、获得并被所研究的文化同化,从而与研究对象具有文化同质性,以当地人、当地社会、当地文化为主体。

      这样研究者才能比较容易体认、理解、推断和解释被研究者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使研究活动和理论建构更适合被研究者的心理和行为Fiske认为,“如果人们获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模仿和逐渐增多的参与,那么,研究者也必须做同样的事情——不是请他们解释这些规则或知觉结构——而是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他们的文化,而这是他们获得文化技能和经验的相同方式[4],p.256)由此来看,主位研究实际上是认为文化心理和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历史语境(context)等有密切的关系,对它的研究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客位研究的基本框架,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 1.增强文化契合性杨国枢教授于1993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把之作为本土心理学的判准他认为,本土契合性指“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与当地被研究者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密切配合、贴合、接合或契合[5],p.24)1997年,他又进一步对之加以完善并进行详细论证认为“采被研究者观念之研究的本土契合性会比采研究者观点之研究高,而且其间差异可能颇大(可用‘>>’号表示之)[6],p.110)在此,我们采用了杨教授的契合性概念,但把本土契合性改为文化契合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土的概念易使人产生狭窄或片面的理解,从地域上去理解文化或文化群,把文化或文化群局限在地域或地区意义上但实际上处于不同地域甚至相距很远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文化张春兴认为,“因‘本土’一词与‘本地’易生混淆……用‘本土文化’更为适宜……影响人的行为特质者是‘本土文化’因素,而非‘本地’因素‘本土’带有‘本地区’意涵,属于同一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未必相近,而分居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者,在行为上却仍有相似之处(如各地的回教徒皆不食猪肉)因此,心理学取样研究时,不宜采同地区为标准,宜以文化同质性为标准[7],p.295)因此我们认为用文化契合性较为恰当依据杨教授的观点,主位研究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性2.避免强加式客位研究策略(imposed etic approach)或假性客位研究策略(pseudo-etic approach)这种研究策略指来自某一文化的心理学者将其所发展的一套理论(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方法先应用于自己的文化研究,再用于其他文化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所得结果加以比较这种策略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不考虑所研究文化的特殊性,不管是否适合,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强加在研究对象上。

      这实际上是强行把研究对象变为研究主体(研究者)的一部分,把研究对象主体化,以研究主体的标准去认识、分析、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这种策略不仅不利于得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而且还容易导致学术和文化霸权,并给人以误导正因为这些局限性,它已受到很多严厉批评而主位研究则相反,把所研究文化作为主体,以它为出发点和归属,因而自然就可避免这些问题    三、重视同文化研究同文化研究是相对于异文化研究而言的前者指处于某文化语境中的研究者来研究该文化心理和行为,即某文化中的人自己来研究本文化心理和行为后者则是指来自于不同文化语境,立身于研究对象文化之外的研究者来进行研究它实际上是科学主义研究观在文化心理研究中的反映以为唯有如此,研究者才能保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解释研究对象,并能避免文化盲点,注意到同文化研究者因思维定势、习惯等因素而形成的盲点从上述概念来看,同文化研究与主位研究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主位研究不过它有自己独特的立足点一般的主位研究只是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主体,从所研究的文化角度描述、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但研究者并不一定生活在所研究的文化中即与研究对象具有文化同质性而同文化研究更突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文化同质性。

      另外,同文化研究并非一定是主位研究,这取决于研究者如何看待被研究者倘如研究者坚持主客二分,把研究对象作为客体,那么同文化研究也就成为客位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