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史元代文学复习.doc
20页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一、关汉卿的生平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 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 、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即列于世界大 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 为元人第一 附关汉卿《南吕·一支花》 “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 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 屏, 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 《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 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 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 ,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 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 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 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 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二、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与身份地位 1、熟悉儒家经典,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2、晋身无门 3、混迹下层,流连市井 三、俗不脱雅、雅不脱俗的创作风貌 1、主张杂剧干预生活,反映民生 2、俗不脱雅、雅不脱俗的创作风貌 3、杂剧:67 种,今存 18 种,它们是:见书四、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 、 “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一)以《窦娥冤》 、 《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救风尘》 、 《望江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 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 着时代的脉搏 第二节《单刀会》 《西蜀梦》 一、关于《单刀会》 1、 《单刀会》最有特色,是成就最高的一个 2、 《单刀会》内容表述、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 3、 《单刀会》作者的主观意愿和历史事实二、关于《西蜀梦》 1、 《西蜀梦》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2、 《西蜀梦》艺术手法 3、 《西蜀梦》创作主题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内容见书一、试述《窦娥冤》的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戏剧冲突 本剧“题目”作《秉鉴持衡廉访史》 , “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 《窦娥冤》是其简称 《窦娥冤》是关汉卿悲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从剧情角度看, 《窦娥冤》是一个普通的公案戏, 讲述的是年轻女子窦娥被控杀人,官府判决她有罪,于是被处决事后,新任官员重审此案, 窦娥被认定无罪,她的冤情得到昭雪二、孝妇与烈妇与义士-论窦娥形象 孝(天性) 、贞(文化) 、烈(情绪)三个字可以概括 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安命” “节” “孝”的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迫害,逐渐由 一个安分守己、忠于孝道、逆来顺受成为不屈的复仇者、反抗恶势力的烈妇。
三、主题及其流变 主题两个:一是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赞颂;二是维持公理正义,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这两个主题随着主人公窦娥的遭际而地位有所变化首先,人伦道德占先,窦娥为一孝妇形象, 如果剧情按此发展,此剧仅一家庭伦理剧其次,社会正义再后来凸现出来,通过窦娥信官, 否定官府,直至否定“天” ,窦娥为寻找正义公理,已由窦娥与个别官吏之间的矛盾发展为窦 娥与整个黑暗制度之间的对立,甚而至于对天地的公正性进行批评,进而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 行了质疑此时此刻,对窦娥而言,天地已经死了换句话说,凌驾于世人之上的所谓“天命” 丧失了根本的可信性,变成虚无的谎言窦娥的这一思想转变过程生动地展示出关汉卿作为一 个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作家,在面对黑暗的现实与无奈的命运时,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和 哲学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古代作家所进行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 四、悲剧的意义 孝的典型但却以不孝之名判处死刑,由此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悲剧就在于邪恶战胜了善良,个人成了变了质的国家机器的祭品不揭露当时吏治的腐败, 对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强烈的抗议但不仅限于此,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 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五、艺术手段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这就是三桩誓愿和鬼魂复仇 三桩誓愿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剧情发展到这里,给窦娥性格发展的轨迹,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说明她由“信天”到“怨天” ,进一步发展到主宰天地鬼神,达到感天动地的程度 鬼魂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屈死的窦娥的同情和怀念(联系演出特点) ,她的出场复仇又使观 众受到鼓舞,表达了观众的真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只有靠鬼魂出来作 证,可见封建社会已腐朽到何种地步 此外,结构上表现为,详略得当,剧情紧凑,冲突尖锐,语言上也有特色,特别是第三折中的 [端正好]、[滚绣球]二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第五节 关汉卿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场上之曲 尽快入戏 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善遇设置悬念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花间美人: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 “花间美人”指 的是《西厢记》文辞华美,有诗情画意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其崔莺莺故事的创新 一、 《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 “王西厢”代 表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 “王西厢” 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 -莺莺-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 主题不同 “王西厢”重在“情” ,董西厢着力论证越轨的合理性 4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 “董西厢”与“王西厢”塑造的人物,虽然都很显明,但“董西厢” 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二、 《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 折; 2、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独唱到 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 《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 3、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地点佛寺,时间:守丧期间 高潮:第一次出现在 “赖婚” ,推动了矛盾的激化第二次“酬简” ,第三则为“拷红”造成 泰山压及之势,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 《西厢亿》给到好个地处理了 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第四次“长亭送别” ,第五次再“赖婚” 。
通过一次次矛盾冲突展开剧情,最终完成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题旨诸如,设在秋深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 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情景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二节《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赏析《长亭送别》 这一折主要由三组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亭惜别→把酒道别→残照送离 心态复杂:怨、愁、忧、关切 “花间美人”:1、情景交融,如[端正好]一曲的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火 红的霜林映照着莺莺无法言传的心,那是流淌了一夜的泪水染红的啊在莺莺的自问自答中,秋景愈发萧瑟迷离,人物的内心也愈发抑郁悲伤2、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3、 修辞手法和骈偶句式的运用,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后世影响 一、创造了各种显明的人物形象 热烈而矜持、心思缜密的莺莺形象,志诚于爱情的张生形象,机智泼辣的红娘形象二、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 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的讽刺的喜剧气氛三、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及其构成(直接描写、融情于景、古典 诗文、修辞手法)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混江龙]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 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西厢记》的影响 对戏剧的影响如:《东城记》 、 《梅香》 、 《倩女离魂》 对小说的影响如:曹雪芹《红楼梦》 、巴金的《家》 、 《春》 、 《秋》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一、生平 白朴(1256——1306)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由元好问抚养成人 一生无意功名,江湖漂泊,混迹下层,流连山水,吟咏风月 擅长词曲词集《天籁集》 ,散曲 40 首语言本色,境界闲适杂剧 15 部,现在仅存《梧桐雨》 和《墙头马上》 二、关于《梧桐雨》 《梧桐雨》剧情梗概 “梧桐”在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及其在本剧中的作用见证人 权利 美人 落寞 《梧桐雨》艺术特色 三、关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部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题材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一诗 《墙头马上》与《井底引银瓶》的主题比较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为了爱,大胆追求,敢于反抗 李千金关于“私奔”的看法。
性格中的平民意识和人格意识 《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情节引人入胜第三节 马致远《汉宫秋》 一、生平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青年时代,曾热烈地追求功名,中 年时期,曾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响往隐逸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作杂剧 15 处,现存 7 种,即《汉宫秋》 、 《陈抟高卧》 、 《任风子》 、 《荐福碑》 、 《青衫泪》 、 《岳阳楼》 , 以及《黄梁梦》 (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于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 秋》置于《元曲选》之首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二、 《汉宫秋》(1) 《汉宫秋》叙事主题的变化及其原因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 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 单于阏氏焉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 赖,弹《出塞曲》 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