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doc
11页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一、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徳、智、休、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强汉语口语和书面农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社 会交际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文化机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 关等行业领域从事中小学教师、行政文员、编辑记者、公务员等工作二、 培养规格要求(一) 培养规格要求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衣”重耍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徳品质;2. 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正确 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并具有止确运用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 审美鉴赏的能力;3. 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 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4. 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5. 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水平达到二 级乙等以上,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以及实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能力;6.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 具有在教育部门以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宣传工作、管理工作、职业培训、社 区文化服务的基本能力;9. 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10.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主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能力要素、课程对应关系表序号主要职业岗位描述关键能力能力要素主要支撑课程1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技能训 练、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教学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 与教师语n、演讲与口力、普 通逻辑学、写作、书法书而写作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阅读欣赏能力文学概论、美学、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 学、外国文学文艺批评能力白我发展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公共关系学、现代社交礼仪、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终身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2秘书语言表达能力口头农达能力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 与教师语言、演讲与口才、应 用写作、普通逻辑学、中国古 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 国文学应用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参谋助于能力秘书学概论、秘书工作实务、 公共关系学、现代社交礼仪、 申论与公务员行政能力、高级 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社会交际能力办公操作能力三、 主要支撑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四、 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一)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 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教育学、心理学(二) 特色课程:应用写作训练、古诗词创作鉴赏教程、欧阳修研究五、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公共基础类实践(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等),专业 类实践(微格教学小组化训练、科研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索质拓展与创新类实 践(社会实践、专业素质拓展)。
六、 学制和学位(一) 学制:4年,修业年限口[为3 — 6年二)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七、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年学分制,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8. 5学分,公共选修课 5学分,专业基础课60学分,专业选修课36. 5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同时, 应具备师范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应具备下列第1条和第2-5条条件之一,符合条件者,山校统一 颁布专业实践能力证书):1. 获得普通话水平合格证书(二级乙等以上)或収得中学教师资格证;2. 获得专业实践成果奖励市厅级以上1项或校级2项或院级3项;3.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文学作品(短篇)3篇以上;4. 获得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1项并顺利结项;5. 经过院教学委员会认定的其它具有较高价值的实践成果八、 必要说明1. 专业方向课必须修读整个模块所有课程统一要求教师教育方向模块课必修,因为按规 定教师教育类课程最低耍修满14学分,其中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若选修秘书学方向模块学分可 以抵充专业任意选修课学分;2. 任选课按课程类别不同山学生任意选择任选课学分只规定了最低选修学分,多选不限, 且必须按类选修,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按类选修的办法:每学期上报下学期开设课程计划前, 按方案公布下学期所列任选课程,根据课程周学吋、师资状况、所属类别等控制课程总量,然后 山学生报名选课,根据选课人数多少排序确定最终课程(必须满足30人以上开班标准);3. 为了强化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第7、8学期主要安排就业指导类课程、技能训练类 课程、毕业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4. 公共选修课苗学校统一安排,瑕低修满5学分方可毕业,而且本专业学生不能选与本方 案所列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中文类公选课九、特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应用写作训练学 吋:36学 分:2开课学期:第2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讲解一定的应用文体知识,以例文为借鉴,以训练为途径,意在培养学生 综合应用素质,突出教学的示范性,训练的实用性,以便形成体例完整统一、层次有序明晰、 类项设置合理的理论与训练体系,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本课程 在写作训练中,注意到“容易一一中等——较难”的层次与档差,让学生山浅入深,循序渐 进,山单一的练习到综合性练习,到发挥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血获得写作训练的实效 参考教材:董小玉.现代应用写作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课程名称:古诗词创作鉴赏教程学 时:36学 分:2开课学期:第3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系统讲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与鉴赏技巧,让学生学会常见诗词文体 的创作并具备一定的诗词作品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情趣。
参考教材:裘新江.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课程幺称:欧阳修研究学 时:36学 分:2开课学期:第5学期主要内容:本课程立足本地文化特色,系统介绍欧阳修创作生平与成就,重点分析欧阳修与 滁州文化的渊源关系,深入挖掘醉翁文化的内涵,目的是使学生对欧阳修在宋代文学中的地 位以及对滁州文化所作的贡献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参考教材:郭正忠,宋心昌•欧阳修及其作品选M.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表1:课堂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类别学吋学分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比例学分占课内总学分比例必修课公共基础课76231.54%42.529.5%专业基础课99040. 98%6041.67%选修课公共选修课803. 3%53. 47%专业选修课58424.2%36.525.3%合 计2416100%144100%表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表类别学分比例课内讲课117.565. 28%课内实验3. 51.94%课内实践2312.78%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00课外实践63. 3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3016.67%合计180100%表3・1:专业教学进程计划一基本素质模块总学分内 课一课外考核 类型学分学时时型 学类学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0公共基础课342nnInnnnrn思政教 研部0EEBE□r口m□n口□□0试 考常 思ftt \JZN232hnUnnnnrn常 思砂HMHnHnnnnnn试 考常 思帀HRFEnEnnn3nnnn常 思砂00Hnnliltnnnnnnn外语 学院V? 二 ( 一XH 语 英 学 大MMHHFnnHnnnnnn査 考外语 学院\JZ 三 ( 语 英 学 大mEBB□r口□n口□□03HLdHH□□Ic□□□c□ShRbnIHrnnnnnn5?X□HHH□□□H□□□□□□煤h132RsnInr2nnnnn5?□HHHH□□□□□H□□□□试 考煤0EFnHIHrnnnnnnSHHsRnnnEnnnnnn院 科 教AHRHnnn24 zfv6 人 时 学16nnHHnnn<64 X 时 学63 X 训6 2hnnnnaHnHHnnnnnnnnn见表3-4hnnnnnnnnnnnn5?□□□nnn□n□□nnnnnHsEmHHnn□□n一缈分分"-hj学辛卡 +・ ・ “ ・ ・12 3 4表3・2: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类别总学分内 课课外程属学分学时实践实验学分RRR。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