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春夜喜雨》文学赏析.doc
4页杜甫《春夜喜雨》文学赏析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这是一篇赞扬春雨的诗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春夜喜雨》文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文学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7][8] 名家点评 周珽: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仇兆鳌: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 黄生: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行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加倍写“喜”字细语更有风味(《唐诗摘钞》) 浦起龙:起有悟境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从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读杜心解》) 。
